


不同于北京、上海等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深圳從“文化沙漠”到“創意之都”,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的“設計之城”。改革開放四十年,深圳積淀出獨特的城市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今天我們就將視角聚焦于它作為設計之城的發展上。
“產業化的藝術”有別于京滬
中國創意產業自上而下的發展與海外自下而上的自然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北京、上海等城市因擁有區位上的“屬地資本”文化和歷史優勢,更多地重視“藝術的產業化”,而深圳啟動的是“產業化的藝術”。在那里,創新過程影響著產業創意的運作方式,20世紀80年代,始于深圳的市場改革自然地通過香港工廠主和企業顧問助推了廣告業和工業設計業的發展,深圳迅速成為中國平面設計和產品設計的實驗中心,服務在珠江三角洲從事制造業的公司客戶。80年代,用創意設計來鑒別和包裝制成品的新能力已經使深圳相對處于中國“創意城市”的前列。
深圳的城中村和工廠區,如田面設計城、大芬村和華僑城創意園成了設計師和草根創新的著名創意園區,近年來出現的其他園區括羅湖創意廣場、南山創意因區、南山數字文化產業基地、深圳創意產業園、深圳動漫城、深圳動漫街、怡景動漫園、寶安藝術區22和中康路8號。這些園區已成為信息展示、教育和交流的平臺。在深圳,創意企業日益催生出創意型的媒體藝術,反過來它又反哺產品的創意經濟。這種過程進一步擴展,深圳不再僅僅是擁有創意產品的城市,而是城市本身成了一個創意產品。
新型城市化的創意試驗
深圳作為城市的典型和現象,在其創建、成長并發展為中國最富裕的城市和創意的“設計之城”的短短30年間,打破了一切陳規舊習。深圳的發展表明,創意是產業化本身的產物,并在中國現代化時期及其后繁榮起來。文化產業對于具有城市改造任務的新興經濟體會產生不同的轉型效應。深圳的不同在于它不可思議的城市構成,它既沒有任何具有歷史傳統的“屬地資本”可以依靠,甚至沒有太多原有的樓宇建筑。這是一個一無所有的“通屬城市”,它通過吸收不同人才、文化、理念和產業的能力不斷地重塑自身,以作為其適應生存的護身符。當一個工業的邊境小鎮在初創期的物質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以后.深圳開始開發它的創意優勢。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批準的經濟特區工廠鎮,在20世紀80年代的后改革時期就有了第一個盈利的國家認定的“工業村”——上步區。它其后獨特的城市和經濟規劃方法本身就是一種足可以稱為創意的試驗。一種新型的城市化幾乎是偶然地沒有統一規劃地出現了。深圳每一個開發區的實際規劃本身都是一次白手起家的試驗,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每次都是一次新的開始。
作為中國“諸多第一”的邊境城市,第一個工業區,第一次股票發行,第一次土地拍賣,第一次放開戶籍,第一個低碳生態示范城,第一個電動出租車,等等。深圳的城市試驗經受住錯誤的考驗,它的敢闖心理使其保持著對新的追求,每一個發展階段名義上都是一次城市的再生。
過去30年,深圳維持20%以上的平均GDP增長率,現在的年增長率仍近10%。由于迅速的增長、產業轉型和城市化,深圳已轉變為一個創意經濟和充滿活力的城市。20世紀90年代深圳的第二個增長期是其創意經濟的開端,具有附加值和知識集約型的新產業在福田、南山和蛇口等新開發區蓬勃興起。
高額平均工資和企業家自行建立新企業的機會使深圳成為有吸引力的城市,無論對低技能的外來工,還是高技能的博士。90%以上的居民來自于其他各省。據估計,總人口的40%是“流動的外來工人”,外來人員是城市創意的主要源泉。這種流動性促進了受外部影響的城市發展。深圳鮮有舊的規則和傳統,它的經濟和人口如同多數邊境城鎮那樣蓬勃發展,從最初的3萬人增長到今天的1200萬以上(加上未登記的外來工人有1500萬)。由于1998年的住房私有化,伴隨著人口增長的中國新興房地產市場開始景氣。房地產開發市場著力向城市居民推銷新的生活方式,當仁不讓高舉創意的大旗。
深圳被稱為中國的“房地產學校”,全國的其他房地產開發商也來到深圳學習業務和增長新理念,從而贏得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的名聲。由于毗鄰香港買家,深圳受到的影響在創意和文化上都不同于全國其他地區。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上的創新反映了諸如品牌化、產品差異性、銷售、設計等產業上的創新。在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上,這些都很快轉化并成為業內通行的操作模式。以前為制造業而發展起來的平面設計、廣告、出版和品牌設計等創意業迅速應用到深圳日益擴大的房地產市場上。隨著市場的迅速變化和土地改革的加速,這種銷售與眾不同的產品的態度仍然保持著。深圳一直是城市實驗的培養皿,它獲得過各種卓越規劃和設計的國際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設計城
200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獲第一個設計城的消息在深圳報道。兩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深圳為隸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聯盟(UNFSCO Global AlIiances Creative Cities Network)的“設計城”成員。
全球只有8個城市擁有這個特別稱號,深圳獲得這個獎項的故事反映了深圳本身的開拓精神。其中重要的舉措在于深圳不斷擴大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城市設計教育,建立新的高等設計學校和內在環境設計中心。20世紀90年代,深圳政府開始舉辦國際設計大賽,作為設計創新和向當地設計院進行知識交流的法定形式。先進的房地產開發商,如萬科、華僑城和招商局,它們十分珍視產品中的設計要素。這個創新型和競爭性的設計進程催生了建筑業和設計業的創新精神。
多年來深圳一直舉辦工業產品的商業博覽會,自2005年以來,它已舉辦了中國著名的國際建筑和設計雙年展,由頂級建筑師和設計師策劃。這樣的文化環境打造使得20年前來自香港的創意流開始反向流動,許多設計師多居深圳工作,而不是待在香港。深圳的設計師已經贏得國際紅點獎和圖形設計協會國際理事會獎。
轉型中的華僑城創意園區是為深圳和香港設計師在后工業時期的時尚環境里交融的主要樞紐,它的周圍是文化旅游和主題內容的房地產項目。
華僑城創立于1985年,位于深圳南山區,旗艦旅游景點組合了夢幻式的主題公園、高端住宅區以及具有景觀設計的購物和酒店,僅2009年就吸引了1.5億多游客。創意產業都被吸引到后工業時期的創意園區(LOFT)發展項目中。
深圳大學較少,缺乏本土人才,在深圳大學之后于2010年籌建了南方科技大學,附近紛紛建立了其他大學聚集區,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幾個香港大學研究中心的異地校區組成。通過自上而下的努力,在深圳與香港交界的落馬洲大學圈擁有幾所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和技術孵化基地,這樣更激發了當地企業進行私人研發投資,以保持競爭力。深圳的成功獲得了國際認可,它固有的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漸轉變為比較集中地自上而下的方式。創意產業的采來將日益與國內消費水平相關聯,新的“創意階層”能夠推動深圳確立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創意產業、寬松的政府政策和實驗為上將繼續影響深圳的轉型,經濟、文化、社會推動它成為全球性的設計中心,出口更有附加值的創意服務并使制成品得到創新。
巨大的人口流動、開拓精神、新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鄰近資本,使得深圳幸運地創造出一種自己的模式,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有助于擴大日益富裕的中產“創意階層”,“創意階層”又能推動深圳確立自我身份的獨特發展方式,而非過度依賴于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這個模式可能具有相當的普遍性而進行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