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江蘇產業發展研究院
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增長紅利,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加速惡化。柴靜的《穹頂之下》對霧霾問題的深入調查讓人們震驚的同時也真正意義上 意識到了如今環境問題的嚴重性。2016年發布的《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5)》顯示,在全球133個國家中,我國以環境競爭力48.3分的成績居85位。同時2015年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酸雨城市比例為22.5%,酸雨頻率平均為14%,酸雨類型總體仍為硫酸型,我國的酸雨災害已侵襲30%以上的疆域,這使得我國成為了繼歐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在這一背景之下,綠色GDP這一提法備受關注。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多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我國是自上而下的財政分權體制結構,在這一體制下,地方的環境狀況與地方政府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各級政府在“層層加碼”的績效考核制度下為了實現政績目標,大都選擇了投資收益周期短的行業,放松了對環境的管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的增長。近年來中國財政分權體制下的地方政府行為逐漸被關注,財政自主權作為財政分權的重要指標也成為各項研究的重點,如財政自主權對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王佳燕,2009等)、財政自主權對技術發展的影響(鄧菁和肖興志,2017)等等,但就財政自主權如何影響環境污染這一問題上尚未有所涉及,故本文將從財政自主權的角度來研究環境污染問題。
本文所檢驗的是財政自主權對環境污染狀況的影響,根據以上的文獻回顧,本文設定的基本計量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WP、AP分別表示水污染狀況和空氣污染狀況,FD代表財政自主權的測度特征。Z代表其他控制變量集合,包括外商投資,人均GDP以及產業結構。
本文選取了2004-2014年中國230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自于各地級市政府網站的政府工作報告、地方年鑒以及公開網站。
從宏觀變量來看,國內外針對環境污染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增長,FDI的投入、工業結構等,本文經濟增長選擇以人均GDP來衡量,工業產業結構選擇第二產業產值來衡量。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變量統計性描述

表2 基本回歸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都與財政自主權呈現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即財政自主權的提升會帶來環境污染的改善,而財政自主權的喪失會相應的使得環境污染的加重。表二的第一列表明財政自主權每上升一個單位,環境污染會改善3.0837個單位。同時第二列在加入了人均GDP、FDI、工業產值等變量之后,財政自主權的影響比單一的影響更高,并且我們可以看出除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成負相關系外,FDI、工業產值對環境污染有加重的趨勢。即人均GDP的系數為-0.4144并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FDI、工業產值的系數分別為0.0616和2.6374,分別通過了5%和1%的顯著性檢驗。
由表2的三四列與一二列對比發現,財政自主權對空氣污染的影響較對水污染的影響大。影響關系仍呈負向關系,但系數已分別達到7.7962和5.0947,分別比水污染的影響系數的絕對值增加了4.7125和0.6183個單位。與對水污染的影響不同的是,FDI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呈顯著負向影響,影響系數為-1.1278。人均GDP、工業產值對空氣污染的影響與對水污染的影響方向一樣,分別為-0.7871和0.2715。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以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政府的行為對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而政府最重要的行為就是稅收行為,為此,本文將地方的財政自主權和當今社會最關注的環境問題聯系起來,以中國230個地級市政府報告中的財政狀況數據為樣本,重點分析了財政自主權對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影響,以此檢驗財政自主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財政自主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無論在空氣污染還是水污染方面具有一致性,都呈現相反的作用力,即一地方政府擁有較高的財政自主權時,環境污染的程度會表現出下降的趨勢,相反,若一地方政府財政對中央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則環境污染無法得到改善。
根據以上研究,本文認為在改善環境狀況,減少環境污染時可從提高財政自主權的角度進行考慮。針對如何提高財政自主權本文有以下幾點建議:(1)加快高新技術區的發展,高新技術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隨之改善,從而能減少地方對中央的依賴。(2)從以上的檢驗結果發現,人均GDP、FDI以及工業結構的狀況也會影響到財政自主權對環境污染的作用力,因此,在發展初期,亦可以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人均GDP等方式來改善地方的財政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