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榮 肖衛星 周海軍
腹股溝疝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在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為1%~5%[1];其中男童發病率高于女童[2]。極少數患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愈,大部分患兒應盡早予外科手術治療[3-4]。隨著現代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小兒疝手術已經逐步替代傳統開放性手術方式。本研究在常規腹腔鏡手術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建立上改良,以懸吊法替代充氣法行腹腔鏡小兒疝手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懸吊免氣腹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30例腹股溝疝患兒為觀察組,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的50例腹股溝疝患兒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2例,女8例;年齡20個月~12歲,平均(3.87±1.54)歲;單側斜疝27例,雙側斜疝3例。對照組男 38例,女12例;年齡16個月~13歲,平均(3.52±1.23)歲;單側斜疝45例,雙側斜疝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手術方法 (1)懸吊免氣腹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全身麻醉下,于患兒臍部下緣作5mm縱行切口;切開覆膜小口后,置入自制小兒疝拉鉤,拉起臍部后置入5mm Trocar,伸入5mm腹腔鏡光源;調整小兒疝拉鉤勾頭朝向,在直視下于患側腹直肌外緣作5mm穿刺孔作輔助;調整拉鉤朝向,拉起下腹部空間,觀察雙側內環口情況。在直視下定位內環口體表位置,于皮膚處切開1.5mm,用穿刺針帶3-0絲線由皮膚切口逐步穿刺至腹膜外內環口上,先沿著內環口1/2圈路徑將絲線送至內環口后方穿出并留置于腹腔內,退回穿刺針至腹膜外內環口上,沿著對側1/2圈路徑穿刺至內環口后腹腔內,牽引前述絲線拉回切口外,打結收緊絲線,將線結留并置皮下,在腹腔鏡下觀察內環口收緊后結束手術,見圖1-2。(2)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全身麻醉下,取患側腹股溝韌帶中點內側作長約2cm小切口,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至筋膜前,在外環口處打開筋膜,沿著精索或子宮圓韌帶方向找到疝囊,分離疝囊或橫斷疝囊,將疝囊近端游離至疝囊頸部,用3-0絲線行荷包內縫合,再用3-0絲線行高位結扎,逐層關閉切口。

圖1 小兒疝拉鉤外面觀

圖2 拉鉤懸吊免氣腹狀態下腹內空間視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總治療費用、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陰部腫脹、切口出血)、術后3個月復發情況等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總治療費用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術后發生陰部腫脹1例,對照組術后發生陰部腫脹4例、切口出血2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12.0%(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術后3個月均無疝復發。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總治療費用比較
小兒疝一般為先天性,多數與鞘狀突未閉或閉合不完全有關,出生后有進一步閉鎖而疾病自愈的可能,但6個月后仍未閉合者基本無自愈的可能,則需要手術治療[5]。具體手術方式大致分為兩類,即傳統的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和目前廣泛開展的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為了高位結扎疝囊,傳統的開放手術方式需在腹股溝管方向作切口,解剖腹股溝管,暴露疝囊,術中損傷大,術后患兒疼痛感較重,恢復亦受影響[6]。因小兒局部結構發育不完全,術中腹股溝管及精索內結構的損傷有時難以避免。而腹腔鏡法省去了解剖腹股溝管這一步驟,直接在直視下結扎疝囊,在腹膜內環口處線性分離疝囊及疝旁結構,基本上能達到成人疝修補“疝旁結構腹壁化”的效果。
根據小兒腹壁發育不完全、腹膜松弛、腹腔器官發育不完善的特點,筆者對腹股溝疝患兒行懸吊免氣腹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實際手術過程中,在手術空間的維持上并未增加手術難度;且與傳統的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進行比較,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均有優勢。其中觀察組僅有1例患兒發生陰部腫脹,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陰部腫脹4例,切口出血2例)。在治療總費用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懸吊免氣腹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與傳統的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比較,并不增加患方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與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相比,懸吊免氣腹腹腔鏡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療效更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