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生林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手術是治療早期肺癌的重要方法,以往應用的傳統手術方式開胸肺葉切除術可以將病灶切除,能夠對淋巴結進行徹底的清掃以及引流,幫助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長[1]。不過這一術式會形成明顯創傷,嚴重影響患者心肺功能。隨著研究的深入,當前胸腔鏡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本研究具體比較全胸腔鏡下與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不同效果。
本次研究起止時間為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共選取我院100例早期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其中50例為觀察組,包括29例男以及21例女,年齡平均(60.28±5.36)歲,包括26例腺癌,20例鱗癌,4例其他類型;另外50例為對照組,包括28例男以及22例女,年齡平均(60.59±5.14)歲,包括24例腺癌,21例鱗癌,5例其他類型。2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觀察組實施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給予單肺通氣。在腋中線第7肋間切口內置入胸腔鏡,做一個操作孔在胸前線第5肋間,長度在4cm。胸腔鏡至胸腔中后對胸腔情況進行嚴密觀察,確定腫瘤大小、位置、浸潤范圍、病灶轉移情況,在胸腔鏡引導下完成淋巴結清掃,將病變肺葉切除后送至進行病理活檢。
對照組實施開胸肺葉切除術,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給予單肺通氣。在第5肋間至第6后肋做一個后外側切口,長度在20~25cm之間,進入胸腔后對腫瘤大小、位置、浸潤范圍、病灶轉移情況進行觀察辨認,清掃肺門及縱膈位置的淋巴結,并且對肺葉進行常規切除。
比較兩組術后引流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評分,疼痛評分利用VAS評分法進行,分值在0~10分之間,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越明顯。
比較兩組術后出血、術后乳糜胸、肺炎、房顫各類并發癥發生情況。
比較兩組術后1年內、3年內生存率。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差異不明顯,P>0.05,觀察組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各項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各項情況比較(±s)
?
觀察組2例并發癥患者包括1例肺炎,1例乳糜胸,對照組8例并發癥患者包括2例術后出血,2例術后乳糜胸,3例肺炎,1例房顫,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1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生存率情況比較[n(%)]
臨床已經證實針對早期肺癌患者實施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治療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2]。有學者研究顯示,局部切除治療早期肺癌患者后5年生存率能夠超過60%。傳統開胸法肺葉切除術雖然能夠在直視下操作,保證淋巴結清掃數量,不過會形成非常明顯的創傷,切口長度一般在20~25cm之間,同時需要將患者胸腔暴露出來,可能導致胸腔感染[3]。當前隨著胸腔鏡技術的不斷進展,臨床手術中對于胸腔鏡的應用也逐漸廣泛,通過胸腔鏡引導能夠直接完成肺葉切除以及淋巴結清掃操作。
胸腔鏡肺葉切除能夠使術后引流時間明顯縮短,考慮是因為胸腔鏡擁有高清攝像頭,可以將視野直接放大,能夠對小血管準確辨別,有助于防止意外燉上小血管,因此也有助于減少術后出血[4]。本研究觀察組接受胸腔鏡治療后術后引流時間短于對照組,與上述結論一致。胸腔鏡清除淋巴結采取的事鈍性分離方式,輔助利用鈦夾以及超聲刀,能夠有效避免術后出現滲漏,因此能夠幫助術后引流時間以及引流量得以減少。胸腔鏡手術所做切口小,所以術后不會有明顯疼痛出現,通過減小切口,幫助引流時間縮短,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4%,低于對照組發生率16%,P<0.05。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患者的效果較開胸肺葉切除術更好,能夠減少并發癥,提升術后生存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存在推廣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