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梅 閻其均(通訊作者)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1420)
腦梗塞又名缺血性腦卒中,是腦部組織由于血液供給出現障礙,而腦部缺血、缺氧造成腦組織局部軟化、壞死的臨床常見于老年人群的疾病。本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腦梗塞病患及100例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探討D-二聚體對診斷腦梗塞的臨床使用價值,現具體報告如下。
將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腦梗塞病患及100例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腦梗塞病患作為實驗組,健康者作為參照組。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驗組病患均經CT或MRI檢測確診為腦梗塞,所有實驗組患者均無其他重大臟器或重要系統的惡劣疾病,未接受過臨床治療。實驗組病患或其家屬以及健康者均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實驗組男55例,女49例,年齡為58~81歲,平均年齡為(64.58±6.45)歲;參照組男57例,女43例,年齡為55~78歲,平均年齡為(65.01±5.99)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上不存在顯著數據差異(P>0.05),有可比性。
采集實驗組病患治療前、治療兩周后以及參照組對象靜脈血1.8ml,用免疫比濁法對D-二聚體水平進行檢測。計算、分析、比較實驗組病患治療前、治療兩周后以及參照組對象D-二聚體水平及其陽性率,當D-二聚體定量不高于0.5μg/mL則為陰性,高于0.5μg/mL則為陽性。
用軟件SPSS17.0對研究所得數據作統計學分析,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D-二聚體水平等計量數據,用百分率(%)表示陽性率等計數數據,分別進行t檢驗、卡方(χ2)檢驗,當檢驗值小于0.05時,說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病患治療前、治療2周后及參照組對象的D-二聚體陽性率之間均有顯著數據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二聚體陽性情況比對
實驗組病患治療前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及參照組(P<0.05),且三組數據之間均具有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病患D-二聚體水平比對(mg/L,±s)

表2 兩組病患D-二聚體水平比對(mg/L,±s)
組別例數D-二聚體水平實驗組治療前1041.33±1.02實驗組治療后1040.71±0.75參照組1000.25±0.21 P-0.0000
腦梗死作為臨床中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一種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已造成威脅。對于腦梗塞,盡早進行確診及有效的臨床治療對挽救病患生命,提高其預后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腦梗塞病患通常會出現凝血-纖溶系統異常,而D-二聚體作為血栓產生中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生的物質,其水平可有效反應病患的血凝、纖溶情況。臨床實驗證明,D-二聚體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存在一定關聯。本研究檢測了104例實驗組腦梗死病患治療前、治療兩周后以及100例參照組健康對象的D-二聚糖水平,結果顯示:實驗組病患治療前D-二聚體陽性率為94.23%,和治療2周后的31.73%、參照組的3.00%相比均有顯著數據差異(P<0.05)。而實驗組病患治療前D-二聚體水平為(1.33±1.02)mg/L,亦顯著高于治療后的(0.71±0.75)mg/L及參照組的(0.25±0.21)mg/L(P<0.05)。可知,健康人群的D-二聚體陰性率要顯著高于腦梗死病患,對此可將D-二聚體檢測其陰陽性情況,以輔助腦梗死的臨床診斷,進行初篩,避免盲目使用CT或者MRI檢查,減少病患經濟負擔的同時避免病患心理負擔及身體創傷。
綜上所述,腦梗塞病患的D-二聚體陽性率及其水平均和治療后及健康人群有顯著差異,可作為診斷腦梗塞病情的一個重要參照指標,在臨床中具備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