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伊拉克特派記者 曲翔宇
自2017年底伊拉克政府宣布收復被“伊斯蘭國”組織控制的領土后,伊拉克安全局勢逐步趨穩,石油開采帶動經濟復蘇,各國投資者重新加大對該國投資。一面是槍支管理混亂,安全威脅猶在,一面是當地發展經濟有需求,企業自我保護有需要,這為伊拉克安保產業提供了特殊的發展空間。
作為伊拉克最大貿易伙伴和原油第一買家,中國在當地有著巨大的商業利益,相應的安保需求也水漲船高。《環球時報》記者最近在伊拉克采訪時發現,盡管安全領域尤其強調“自己人靠得住”,但中企安保業務——尤其是外部安保,仍大量外包給當地公司。
“如果有中資背景的安保公司可選,我當然傾向于自己同胞,但現在的問題是沒得可選。”一家大型中企的安保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該企業的營區內部安保(內保)主要由有部隊服役經歷的員工負責,不配武器,只有少量防暴工具,營區外安保(外保)外包給當地公司。當地公司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為營區提供荷槍實彈的警衛,設計安保路線,由全副武裝的安保人員使用防彈車輛護送出行等。該負責人說,雖然目前他們聘請的安保公司服務比較專業,安保隊員均是軍警出身,但從語言、信任等角度,他更傾向于至少安保隊長聘用懂外語的中方人員。
“中國人投資伊拉克安保公司,限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中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退伍士官、深港海事安保有限公司伊拉克業務負責人張來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深入了解伊拉克安保行業,總會覺得“水很深”,障礙多,事實上現在唯一的限制就是,數年前內政部已不允許注冊成立新安保公司,但中國投資者完全可以在現有150多家登記在冊的公司中,挑選優質實體“借殼上市”,這是符合伊拉克現行法律的。
張來雄提到,尤其是外籍安保人員持槍許可、工作簽證等關鍵細節,并不存在區別對待,他所在公司的一名中國員工日前順利成為取得伊拉克持槍證的第一人。南非籍安保隊長魯尼在護送記者往返當地機場的過程中,也證實除美國黑水等極少數公司及在編員工被列入黑名單外,其他無犯罪記錄的外籍安保人員在伊申領持槍許可并無限制。
盡管有150多家公司,其中不乏背景強大的當地大公司,但在張來雄看來,此時中企進入,前景依然廣闊。張來雄對記者分析說,中國人主導的安保公司相比當地及西方背景的公司,最大優勢一是語言,二是對安保需求的切身理解。以接機為例,伊拉克機場出于安全考慮,普遍采取封閉式管理,非乘機人、機場工作人員及持通行許可證者,通常會被擋在距機場數公里的第一道檢查站外。目前,中國大型企業接送機只能委托簽約的當地安保公司,派不懂中文的外籍員工進出機場。“中伊間緊密的經貿人文聯系是中資安保企業開拓市場的最大本錢。”張來雄信心滿滿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