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光
[摘? ?要]教學工作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對學生思路的引導尤為重要,而思路的引導離不開問題和質疑。教學中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可以一下子推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中職;會計;課堂教學;提問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9-0091-02
職業中專的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和學習基礎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專業課與以后就業的工作息息相關,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問”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要做到巧妙提問,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導入時提問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課堂教學中恰當的情境設置,有利于教師在輕松、自然、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講解“材料采購”與“原材料”的區別時,可以設置下列問題:我們學校買了一些體育器械,卸在操場上,后從操場搬入倉庫,請分別指出“材料采購”與“原材料”。然后教師說:“要想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原理學起。”通過與現實密切相關的題目設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探索新知識的環境。
二、由淺入深,遞進式提問
在教學中,課堂提問應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會計基礎知識。在備課中,我們所準備的課堂提問,是要求學生具有探索創新精神的問題,讓學生像攀登階梯一樣,沿著正確的思路,層層深入,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
例如,在講解賬戶的期末余額與發生額的關系時,筆者先提問學生每月零用的錢有多少,來源于哪里(收入),每月花費在哪些方面(支出),以此得到每個學生的結余(利潤)。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再復習賬戶的基本結構的關系,讓學生對例題中月末余額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通過探究、交流,從而得出賬戶的期末余額的計算方法。在這個探究、交流、比較、計算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高漲,探索欲望強烈,課堂氣氛活躍。
三、誘導式提問
當概念、公式難以理解時,教師應為學生解決問題搭梯子,讓回答問題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教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時,教師自己拿出20元,再從某學生處借來10元,這時“我”手上就有了30元,而且是“我”擁有或控制的(擁有20元,控制10元),所以“我”的資產就有30元了;又因為其中20元是“我”自己的,所以30元資產中有20元是“我”的所有者權益,另外10元是剛借來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學生自然會回答:這是負債。此時教師在黑板上列出資產(30元)、負債(10元)、所有者權益(20元),然后讓學生歸納總結三者間有什么關系,就很自然地引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基本等式了。
四、于混淆難懂之處巧設提問
在教材知識點學習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巧妙地設置問題,能使學生走出迷宮,豁然開朗。
如在講解《基礎會計》中的費用賬戶時,“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都涉及企業發生的相關費用,也是兩個比較重要又容易混淆的賬戶。因此,在介紹它們的時候,教師首先提出“企業費用的發生和費用支付不同步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由此激發學生各種各樣的解題思路:思路一,等到費用支付的時候進行處理;思路二,在費用發生的時候進行處理;思路三,費用的發生和支付不同步,在費用發生和支付的時候都要做出相關處理。在學生的思路被激活,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教師適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路誘導:“我同意第三種觀點。很明顯可以看出,企業先支付費用再發生費用和先發生費用后支付費用是截然不同的,那應該分別采用哪個賬戶對它們進行處理呢?”這一系列的提問,既幫助學生突破了費用處理問題的難點,又畫龍點睛。
五、假設式提問
教學中教師提問的角度要新穎,要善于設計“假設性問題”,令學生耳目一新。如在介紹“預收賬款”和“預付賬款”時,對學生提出“如果你先收了貨款,過段時間才能發貨,怎么處理?”“如果你先付了貨款,過段時間才能收到商品,又應該怎樣處理呢?”這類假設性問題,讓學生置于身臨其境的問題情境之中,往往問題一出,學生便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六、知識應用性提問
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會計知識成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他們不僅能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喜悅,而且還能培養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了賬戶的期末余額與發生額的關系后,進行教學拓展提問,讓學生分成幾組討論,分析一家書店開業一個月的經營情況是好是差。學生通過計算書店一個月的賬戶期末余額,算出利潤,并對此做出準確的評價。
七、典型例題,多層設問
每章的鞏固環節除了回顧本章所講的知識框架外,還要練習各種各樣的習題,教師可從不同角度提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會計習題教學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通過解題,可以貫通基礎會計概念、公式、原理,深刻理解它們的基礎會計意義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掌握巧妙地應用有限的信息去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會計六要素,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性,講課時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解答。
第一步:2017年4月1日,欣欣服裝廠剛開辦,有銀行存款500000元。
第二步:2017年4月1日,欣欣服裝廠買進100臺縫紉機,每臺1000元。
第三步:2017年4月2日,欣欣服裝廠向銀行借了100000元。
第四步:2017年4月3日,欣欣服裝廠買進布匹5批,花了120000元。
第五步:2017年4月3日,欣欣服裝廠花了100000元,請了50個工人。
第六步:2017年4月16日,欣欣服裝廠所有的衣服都已經生產好,將其全部出售,收到了500000元。
1.請指出欣欣服裝廠每個創業階段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2.請分析各步上的會計六要素的金額,并寫出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請分析各步業務的發生對六要素間存在的等式有沒有影響,有沒有破壞等式的相等。
如此,學生在情景化題目的解答中鞏固了所學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步驟中獲得不同的學習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課堂提問在教學中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要針對學生的特點,盡量將專業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總結問題,以問質疑、釋疑。當然,課堂提問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摸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發揮“問”的妙用。
[? 參? ? 考? ? 文? ? 獻? ]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辛愛云.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09(15):193-194.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