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將
舞獅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民間慶祝新年、新居入伙、商店開業、工程奠基、會議開幕等場面都能見到。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甚大,各地舞獅活動的表現形式和表演風格也不盡相同,按照表演風格和獅頭造型分為北獅、南獅兩大流派。北獅的獅頭造型偏向寫實,酷似真獅,表演風格以細膩、靈活、詼諧見長;南獅的獅頭造型、顏色、裝飾屬抽象派,與傳說中的年獸頗有幾分神似,表演風格趨向豪爽、威武、勇猛,用廣東話來說叫作“醒目”“醒目”一詞含有聰明伶俐、精神煥發的意思,因此南獅在兩廣地區又稱“醒獅”。
我的家鄉一距首府南寧大約100公里,地處右江河畔的雁江古鎮,也有在春節期間舞獅的習俗。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底,人們便開始忙碌著給獅頭涂油漆、扎胡須,或給獅尾染上顏料,或在彩燈上畫圖案,樂隊總管則給年輕的樂手做示范演奏……
黃昏時分,待一切籌備工作基本就緒,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舞獅開始了。鎮上幾條街的舞獅隊幾乎同時出動,挨家挨戶向鎮上的居民拜年。熱情的主人早就備好香燭、鞭炮、餅干、糖果、美酒、茶湯、香煙、利市,還事先邀請了幾個“幫手”嚴陣以待。
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兩名壯漢威風凜凜地舞動著“獅子”,領著大隊人馬前來,主人和“幫手”立刻燃起鞭炮扔向他們。“獅子”踏著鑼鼓節拍翩翩起舞,模仿獅子的生活習性,或左顧右盼,或上下跳躍,或匍匐而行,或急速狂奔,或憨態可掬,或咆哮怒吼。“獅子”的身后跟著五六十人,有的頭戴面具,有的臉涂油彩,有的戴著草帽,都無一例外光著上身,腰間系著紅腰帶。再看看他們手里的道具,一般有三種:彩燈、樹枝和火把。各種形象、圖案的彩燈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魚形寓意年年有余,星形代表吉星高照;畫上喜鵲和梅花的叫喜上眉梢,畫上青竹和牡丹表示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也有的寫上“財源廣進”“恭賀新禧”之類的吉祥語。帶葉的樹枝既是表演道具,也是護獅武器,當噼里啪啦的鞭炮即將打中自己或者身邊的隊友時,來不及躲避就用樹枝擋住,可以避免被“流彈”炸傷。當鞭炮落在“獅子”身上時,用竹篾、布料、紙張、麻繩制作的“獅子”很容易著火,擔任“警戒任務”的隊員立刻用樹枝掃開鞭炮,確保“獅子”的安全。火把在舊時是用來照明的,自從有了電燈,火把就失去了實用價值,卻作為一種表演道具保留至今。
鞭炮聲越來越密集,煙霧越來越濃,鑼鼓聲也跟著越來越高亢,這些都意味著舞獅就要進入高潮了。于是,全體隊員無不精神抖擻,士氣高漲,一邊手舞足蹈,一邊高呼口號,齊心協力又不失時機地把“劇情”推向高潮。他們搖動著火把,高舉著彩燈,揮舞著樹枝,穿梭在滾滾濃煙之中。那場面真是熱鬧、驚險、刺激、歡樂。
漸漸地,鞭炮聲稀了,火力減弱了,最后終于停了下來,舞獅隊的表演也跟著停了下來。“獅子”在領隊的帶領下,進入主人家廳堂,對著主人家的祖宗牌位行禮叩拜,同時領隊對主人說很多吉利的話,如生意興隆、恭喜發財、新春大吉、合家平安等。而主人對“獅子”行回拜禮后,會奉上利市,還拿出糖餅、美酒等請大家品嘗。隊員們也無須客氣,接過酒杯一飲而盡,酒量小的隊員象征性地呷一小口,主人也不強求。在主客雙方皆大歡喜的氣氛中,舞獅隊又轉移到下一戶人家……
這就是我的家鄉一年一度的舞獅活動,現在叫作“炮獅節”,是幾百年前從廣東傳過來的,具體有多少年,沒人知道,反正歷史很悠久。據雁江社區隆靖街的何其祥老人回憶,以前除了四街(今雁江社區的隆靖、仁慈、安寧、富興四條街道)外,雁江社區下轄的各個村也都有本村的舞獅隊,整個雁江總共有十幾支舞獅隊。每年春節期間,雁江四街群獅狂舞,咚咚鏘鏘的鑼鼓聲隨處可聞,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不絕于耳。
由于種種原因,這項集民俗、體育、雜技、娛樂、文學、音樂、美術、表演等多種文化元素于一身的活動逐漸淡去。1979年春節,停辦了十幾年的舞獅活動又重新出現在雁江街頭,然而,規模和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及從前了。
究其原因:一是許多身懷絕技的老藝人相繼辭世,導致許多傳統排場和高難度技巧瀕臨失傳;二是受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和卡拉OK、廣場舞等文藝形式的沖擊,舞獅活動并未相應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三是交通的便利使人們可以去更遠的、更熱鬧的地方玩耍;四是陸路交通發展后,水路的優勢被削弱,盛極一時的商業古鎮失去昔日的繁華,單靠民間力量已無法維持原有規模,能堅持下來已經不錯,更別說做大做強了。
因此,舞獅活動雖然年年搞,卻是一年比一年慘淡,以致許多在外工作多年未回家過年的雁江人都誤以為家鄉的舞獅活動早已絕跡。可與此同時,與“雁江炮獅節”相類似的“賓陽炮龍節”卻辦得紅紅火火,“炮名”遠揚。
看到“賓陽炮龍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揚海內外,再對比家鄉冷冷清清的“炮獅節”,許多雁江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捐錢捐物全力支持的,有直接向地方政府提建議的,有在報刊上撰文呼吁“重振雁江炮獅雄風”的……
在雁江各界人士的強烈要求下,經過調查研究后,2012年地方政府終于決定,把這個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文體活動打造成類似“賓陽炮龍節”的強大有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并定名為“雁江炮獅節”。同時,作為非遺項目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
家鄉的“炮獅節”歷經幾百年輝煌鼎盛之后,又走過了幾十年的坎坷之路,終于走出低谷,迎來了生命中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