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阿勇
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在“禁炮”的當下,如果還能有一座小城可以讓人盡情撒歡放炮,那就彌足珍貴了。在一馬平川的桂中偏南的賓陽縣,每年農歷正月十一都舉辦炮龍節,其間不管是本地民眾,還是異鄉游客,皆可過足放炮癮,感受濃濃的年味。
炮龍節是賓陽獨特的傳統民俗節日,曾多次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加坡《聯合早報》等中外媒體報道,被世界各地游客譽為“東方狂歡節”。
關于炮龍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是舊時賓州城部分地方發生人畜瘟疫,當地民眾認為舞炮龍既可辟邪消災,又可帶來吉祥如意,從此每年的正月十一必舞炮龍以求平安喜慶,“炮龍節”便由此而來。
舞炮龍的人堪稱舞龍界的“武士”。舞炮龍,用賓陽人的話說就是“勇敢者的游戲”。在那電光閃閃、硝煙彌漫、萬炮齊鳴、炮屑灼人、百龍齊舞、鑼鼓喧天的現場,無論是舞龍人,還是本地居民,或是異鄉游客,要想盡興地參與其中,首先要有膽量才行。
舞炮龍的主力軍來自縣城各老街老巷的本地居民。小到幾歲小孩,大到六十多歲的阿叔,每到炮龍節,只要身無大恙,必定參與。否則,這一年總覺得缺失了什么,倍感惆悵遺憾。
家住縣城賓州鎮伍屋街從事制衣生意的伍先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時候膽小怯懦。有一年隨父親爬到街坊家的高樓上,俯瞰炮龍老廟里十多條炮龍的開光儀式,那萬人空巷、鑼鼓喧天的盛況,以及赤膊的舞龍者騰挪躲閃、敏捷而威武的身姿,任鞭炮在身上炸響的場面,讓他深感刺激和震撼。后來竟不由自主地跑下來,加入狂歡的人群。翌年,他就主動要求加入本街的舞炮龍隊,雖因年少體弱,開始只做些舉牌開路、照明護龍等雜活,但隨著龍隊穿越幾條街巷經受“炮火”的洗禮,到晨光熹微,炮停人歇之時,膽子漸肥,那灰頭土臉之上,露出炯炯有神的雙眸,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儼然一名小勇士矣。從此,伍先生父子年年參加舞龍,舞之呼之,兒子克服了膽怯內向,父子倆的感情也如舞龍的氣氛變得熱絡起來。
我與伍先生因彼此小孩同齡同班而結緣數年。正月十一,應其邀約我們全家來到了恢宏而頗有歷史的伍氏宗祠吃了“燈酒宴”。接著,跟隨伍先生趕往炮龍文化氛圍最濃厚的賓陽炮龍老廟,觀看炮龍開光儀式。
位于同仁街、太平街、中和街等老街交叉處的賓陽縣炮龍老廟,從中午開始就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得益于“混”在同仁街盧、任兩姓共制的“白須龍”(白須代表資格最老之意)隊伍里,我們才得以穿越一道道警戒線,擠入炮龍老廟。安保大于天,因為當晚有八方游客和全縣各族人民約四五十萬人匯聚縣城,萬一引發踐踏事故或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開光儀式是由一個身穿袍服、頭戴尖帽的道公主持。但見他口里喃喃有詞,左手拿著一只公雞,張口咬破雞冠,右手迅疾蘸著雞冠上的血點在龍的雙眼上,就算“點睛”了,這樣龍就“活”了起來。所有的龍都開光過后,按照習俗,等到晚上七點吉時,舞炮龍正式開始!這時,各條街道各個廣場,萬炮齊鳴,鑼鼓鏘鏘,火樹銀花不夜天,整個縣城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舞龍人光著上身,頭戴竹帽,綁著一條紅腰帶,像是古代威武的武士,熟練地舞動炮龍。圍觀的居民和游客把鞭炮都扔向街頭和舞龍人身上,但舞龍人卻面無懼色,任由鞭炮在身上蹦跳炸響。只見炮龍時而將頭高高昂起,擺擺尾巴;時而左突右沖,威武無比;忽上忽下,穿梭翻騰。鞭炮炸出的滾滾煙霧使整條龍似在電閃雷鳴之中,騰云駕霧,翻江倒海,蔚為壯觀。此時,無論七十老人,還是幾歲小孩,都要來湊湊熱鬧,沾沾喜氣。在這歡呼聲、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已沒有年齡、性別的分別,大家又唱又跳,忘記了憂傷,忘記了煩惱,卸掉人生的面具,心隨龍舞,亢奮不已。
當龍舞到一戶人家門前時,大家都盡情地把鞭炮往龍身上扔,扔得越多,龍舞得越歡,這就是“炸龍”了。待鞭炮炸完后,龍就會順著街道,拜謁下一戶人家。據說,龍在哪家停留最久,哪家來年的運勢就會最旺,正所謂“炮龍所至,福澤綿延”。
大家最感興趣的是鉆龍肚、摸龍須、搶龍珠等活動。因為這樣可以讓大家來年交上好運。于是,祈求愛情天長地久的情侶們牽著手鉆龍肚;希望添丁發財的人就去爭搶龍珠;希望家庭幸福美滿的人則去摸龍須。我們也高興地鉆了幾回龍肚,兒子說他祈愿成為長坂雄風里的趙子龍,做個英武的中華好兒郎!此時此刻,誰都不想錯過祥龍帶來的瑞氣…信則有,不信則無。有不少“求子心切”“夢里求財”之人,來年得償所愿,但幾多歡笑的背后,必定有他不為人知的苦楚與無奈,只是最后,又有多少人能悟透平平淡淡、無災無難亦好的禪
我曾一次次徜徉在賓陽縣城各條老街,許多街道顯得斑駁滄桑、彎曲逼仄。在泛著歲月塵煙的屋檐瓦礫之下,各種電線縱橫交錯、盤繞雜亂,透出的那一份蒼老和凌亂,讓人擔心炮龍節期間如何能經受得了萬炮齊鳴的洗禮。然而,據史料記載,自有炮龍節以來,全縣炮龍節當晚無一場火災發生。盡管一夜之間,全城硝煙彌漫,炮屑遍地,宛如鋪上一層厚厚的紅地毯,但在環衛、城管和社區等各單位各部門快捷的降塵清掃之下,迄今未見關于炮龍節污染環境的投訴。炮龍節牽扯著幾多俗世故事和悲歡離合,考驗著多少人的膽識與寬容,欲說還休。
時光泅回2010年2月18日,那是一個讓賓陽人民,尤其是舞龍人刻骨銘心、倍感自豪的日子。賓陽炮龍隊一行43人,帶著賓陽縣委、縣政府和一百多萬父老鄉親的厚望和重托,應邀參加新加坡“春節國際妝藝大游行”活動,這標志著賓陽炮龍從此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賓陽炮龍協會秘書長張云真先生為此寫了《我和炮龍在新加坡的日子》系列日記。因賓陽炮龍隊的到來,打破了新加坡長達38年的“禁炮令”,讓各國游客興奮不已,大呼過癮。在訪問期間,新加坡的《聯合早報》(中文版)、《海峽時報》(英文版)天天跟蹤報道,其中炮龍隊員黃訪祥頭戴竹帽、赤裸上身掛滿鞭炮的大幅照片搶占頭版顯要位置,讓人歆羨不已。許多隊員說:“來新加坡買不買東西不要緊,買份報紙回去作紀念也值了!”當記者們圍攏采訪,問及“赤膊迎炮疼不疼,事后有無秘方藥水醫治”時,炮龍隊員說:“哪里有什么秘方,我們給炮炸的都是正宗的真皮!”此話引來陣陣笑聲。那份從容的調侃,透著賓陽炮龍隊隊員的血性與豪爽。
隨后,聲名日隆的賓陽炮龍隊又應邀到臺灣、貴州等地表演,所到之處,無不令人震撼和亢奮。
賓陽人舞炮龍的習俗,緣于“求樂、求和、求安、求旺”的目的和愿望,因這愿望和習俗沾染人間煙火,極接地氣,故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世代流傳,生生不息。
沒有人說得清,年復一年的賓陽炮龍節慰藉了多少人祈福的夢,勾起了多少人對年味的追憶。如今,炮龍節早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賓陽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充分體現了賓陽各族人民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的精神。自2008年炮龍節“百龍舞賓州”以來,炮龍節逐漸走向規范化、市場化和理性化。人們不再盲目炫富斗炮,也不再有百元一斤的天價狗爪坑客,各種飯店賓館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再沒有“一房難求”的窘況發生,拋掉繁文縟節和鋪張浪費,炮龍節逐漸回歸本色。游弋在各舊街老巷的炮龍,變得更加輕盈和昂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