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斌
村民祭祖見銅鼓
2016年9月15日,武宣縣東鄉鎮新樟村村民韋新化、韋茂齡、韋漢斌三人到平嶺村的山上祭祖時無意中發現地下埋藏有器物。
武宣東鄉鎮近年來大力發展種植油茶,平嶺村在山上開展排水溝作業,深度大約半米。幾位村民發現的器物正處于開挖水溝的邊緣,埋藏的土層較淺。于是三人合力挖出器物,發現是一面銅鼓。
筆者聽聞武宣縣東鄉鎮新樟村群眾挖得一面銅鼓,當即告知文物部門。于9月27日運至縣博物館收藏。該銅鼓高約0.75米,面徑約0.71米,紋飾清晰精美,品相完好。
筆者將該銅鼓圖片發給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專家潘汁(廣西博物館陳列研究二部主任,副研究館員),潘汁主任看后初步判斷:“這件是冷水沖型,銅鼓上的紋飾很精美,品相不錯。沿黔江以下到西江多見,說明武宣是駱越人的故地,是古代銅鼓文化圈的核心區域之一?!焙蠼浳幕块T組織自治區文物專家現場鑒定,認定此銅鼓為西漢末至東漢初期的文物。
據1995年出版的《武宜縣志》對“出土銅鼓”的記載:“東鄉鄉石崖村村民潘立章于1988年1月在村邊挖塘泥打磚時,挖得銅鼓1個,高53厘米,面徑73.5厘米,鼓面鑄有立體青蛙4只和鷺鷥2個。主要紋飾有太陽紋、變形羽人紋、鷺鳥紋和眼狀紋。屬冷水沖型,東漢遺物。解放后,全縣挖掘出土銅鼓14個,其中流往桂平縣6個,貴縣3個,柳州市博物館3個,自治區博物館1個,在縣內保存1個。”由此算來,加上此次出土的銅鼓,武宣共出土銅鼓達15個之多。
銅鼓在古代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南方古代民族把銅鼓當作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制作銅鼓以百越中的駱越為多?!端鍟さ乩碇尽分杏涊d:"鑄銅為大鼓,初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岸祭稀笔菈颜Z“老者”的意思,意為“頭人”。
廣西的銅鼓是壯族及其先民集冶金、鑄造、美術、音樂等技藝成就于一身精心鑄造的一種禮樂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對銅鼓的描述為“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其制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若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圖,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p>
銅鼓在古代常用于祭祀拜神、祈年求雨、節慶娛樂、發號集眾和指揮作戰,是社會財富和權威的集中體現,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和象征。
馬援所獲銅鼓在武宣(武仙)
《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這是史書中關于銅鼓的最早記載,它記錄了東漢馬援在征交趾時得駱越銅鼓這一史實。《嶺外代答》亦云:“按“廣州記”云:俚獠鑄銅為鼓,唯以高大為貴,面闊丈徐。不知所鑄果在何時。按,馬援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瘪R援何許人也?他又從嶺南(駱越)何地而得銅鼓?
馬援(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王莽末年,為新成大尹(漢中太守),曾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器的信任。后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嶺南交趾叛亂,《后漢書·馬援列傳》載“交趾女子征側及女弟征貳反漢,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余城,側自立為王?!惫馕涞塾诮ㄎ涫四辏ü?2年)夏四月,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遣伏波將軍馬援率樓船將軍段志等擊交趾賊征側等?!保ā逗鬂h書·光武帝記》)翌年夏四月,“援破交趾,斬征側、征貳等,于是領表悉平?!保ā逗鬂h書·南蠻西南蠻列傳》)。馬援因此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后在嶺南地區多建有廟用以紀念,武宣縣勒馬東鄉河口的大藤廟據說就是紀念馬援的。
關于馬援獲駱越銅鼓究竟在什么地點?現代學者們因找不到直接證據,莫衷一是,有多種論斷。
宋代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卷四十記載:“銅鼓山,在武仙縣西十里,下有銅鼓瀨,昔馬援南征獲駱越銅鼓。廣化志:貍獠鑄銅為鼓,惟以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掛于庭,勉辰置酒招置同類,來者盈門。”明代《廣西名勝記》也記載:“銅鼓瀨,距縣十里,昔馬援南征得銅鼓于此……”由此可知,馬援獲駱越銅鼓地點為古代武仙縣(今武宣縣)銅鼓山至銅鼓瀨一帶。
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潘汁主任所推斷“武宣是駱越人的故地,是古代銅鼓文化圈的核心區域之一”的說法毫不為過!武宣古老的銅鼓文化值得人們去深深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