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瑛群 方慧琴
“互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是教育改革進入新時代的標志,相互融合所蘊含的豐富改革變量正讓傳統的教育發生著實質性變化。為此,上海市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在校本研修中引入“互聯網+”的理念和信息技術,努力跨越學科界限,打破校園圍墻,打破行業邊界,全面建設互聯網智能學習環境,引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促進課堂教學的轉型發展。
一、健全以“互聯網+教育”為核心的
校本研修機制
學校成立了以正副校長為正副組長,各學科教導和信息辦主任為第一責任人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各學科、各領域的校本研修推進工作。
1.學科與技術教師互動研討機制
每年9月,學校信息辦對全體教師進行“互聯網+教育”技術新功能、新資源開發的介紹,解除教師技術操作的障礙。學科教師遇到教學設計技術上的問題,會及時和信息辦教師一起研究,著重分析信息技術如何有效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確定資源的呈現和反饋方式;優化調整課堂教學技術運用流程方案,使信息技術更加有效地為教學服務。
2.學科組每月大主題教研機制
面對“一校兩區”的辦學模式,僅靠學科教導進行指導是不夠的,學科組把“互聯網+教育”的研究與日常教研組、備課組的常態研究有機融合,努力做到研究的內容、主題同步。在研究過程中,采取“同伴互助、教研相融、協作共進”的研討方式。骨干引領、同伴互助,聚焦集體備課和獨立備課,開展群體磨課,加大課前、課后的研討力度,形成了“互聯網+教育”每月一次的學科教學“四合一套餐”研討活動,通過“主題介紹—研討課觀摩—執教者自我反思—集體研討優化”的套餐流程。通過備課組長的介紹,使全體教師了解備課組在第一層面的研究中所關注的內容、呈現的問題、提出的策略、期望的目標等,了解前期研究的進程,明確觀課的聚焦點,提升教研組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了各梯隊教師。
3.實驗組的跨學科教研機制
在“互聯網+”教學的日常化研究推進中,除了有各學科研究團隊,還有跨學科實驗組團隊。實驗班既是實驗教師的實踐基地,更是團隊教師的培訓基地。實驗教師不是單兵作戰,而是有備課組、教研組、實驗組、信息辦等團隊作后盾。在跨學科教研中,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商討平臺運用的方法,交流運用技術在互動、反饋、精準性、個性化方面的有效策略,共同為解決遇到的問題出謀劃策,達到學科互啟、優勢互補。
二、以微課建設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整體變革
學校以微課建設促進課堂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初步建立了“三步四式五性”的數字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基于技術與平臺,設計有意義的學習任務,適度挑戰,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初步形成了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的數字課堂基本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合作交流、參與體驗的課堂學習過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1.三步
“三步”,即課前導學類微課、課中釋疑類微課、課后延展類微課。各學科組緊緊圍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要求,建設微課資源庫,根據不同時空學習的需要,分為“導學類、釋疑類、延展類”微課,以滿足學生課前前移預習、課堂同步學習、課后鞏固拓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自適應”學習需求。語文學科微課有名篇賞析類、作文指導類、語文文化類等;數學學科微課有實驗演示型、問難答疑型、錯題講解型等;英語學科微課有字母教學類、閱讀技巧類、文化習俗類等;綜合學科微課有創意設計類、技巧分解類、動手演示類等。
2.四式
“四式”,即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和思維提升。數字化課堂的教學流程,拓展了課堂教學時空,也使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創新探索等學習方式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得以實現。
3.五性
“五性”,即教學目標準確性、組織教學合理性、學習時空延展性、學習狀態主動性、學習效果高效性。學校不斷調整和完善“五性”課堂教學評價,促進課堂教學的整體轉型(見表1)。
微課是撬動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支點,“三步四式五性”數字化學習模型的構建,不僅變革了教與學的方式,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快樂學習的需要,使有意義學習轉化為有意思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近幾年的區微課程征集與評選活動中,學校教師的微課作品獲區各類等第獎共有一百多人次;在每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全國中小學創新(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教學課例評比活動中,學校共有6位教師的課例獲全國一等獎,9位教師獲全國二等獎,6位教師獲全國三等獎;在2015—2018年四屆“一師一優課”評審中,共有10位教師的課例獲評國家部級優課;學校先后承擔了15場專題性數字化學習展示活動。
三、構建以考核評價為激勵引導的
教師梯隊培養
“互聯網+教育”的應用類型從學科應用、課堂應用到校園活動、課外應用,努力實現常態課的提質、研討課的特色挖掘和學校特色活動的應用。學校強化激勵引導,全面激發實驗教師參與研究的內在動力,通過科研和教學資源共建,有效激發教師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積極性,促進教師自我發展。
1.有機整合學校活動
在每年的主題活動中,學校會選擇與“互聯網+教育”相結合的學生活動,在活動內容、展示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活動中創新,在日常教學中開拓思維。
如每年3月份的讀書節是傳統校園主題節活動,尤以“好書漂流”為主題的好書交換活動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喜愛。語文組會聯合美術組開展創意書簽的制作與評比活動。語文組收集書簽的發展歷史與種類等傳統文化素材并制作書簽微課;美術組將在美術課上播放微課,指導學生用不同材質制作書簽,并進行評價。
又如,每學期家長會主要是班主任和語數英學科教師參加。隨著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關注,學校決定引導家長對全學科的關注,因此,要求音體美學科教師也參與到家長會中。但這些教師都是跨年級同時教多個班級,如何兼顧呢?以體育學科為例,學校運用微課技術,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向家長反饋年級學生的整體體質與體育情況,并分析優勢與劣勢;再結合年級體育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告知家長各項內容的考核標準,并羅列一些課后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逐步做到家校同步推進,共同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學校還將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與品格教育有機整合,梳理各年級段學生發展需求及普遍存在的行為問題,并將其制作成微課或微視頻,成為學生可視、可操作的教育資源,使教育更有成效。
2.積極開發課外資源
區域推出了許多教學類APP,如英語口語100、我愛朗讀、納米盒子等,校園應用已初具規模,深受師生喜愛。學校跨學科聯合教研團隊還利用在線APP生成系統,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每天或每周定期推送學習資源,使數字化學習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家庭,實現個性化、智能化的深度學習。
3.教學和科研并舉
(1)日常研究。第一梯隊實驗教師:每學期完成5節以上常態課、研討課、公開課;第二梯隊實驗教師:每學期完成2節以上嘗試課;跟進實驗教師:參與培訓和組內教師的磨課上課過程,并逐步嘗試。
(2)科研研究。實驗教師每學期完成1篇電子書包實踐論文或案例;積極參加區、校各項比賽。近幾年,有二十多位教師的案例在市區刊物發表和獲獎。
學校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數字化學習平臺好像點燃了每個人的“小宇宙”,激發了教師主動更新、主動發展的潛能。學校師生共同創造了“墨原公眾號”“沐沐作文”“曉云學堂”等個性化的學習新方式。這種來自師生成長與發展需求的主動變革,正釋放出教育變革的巨大能量。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