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蘭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民間,各地風俗各異。我從小生活在凌云縣農村,對“過年”習俗記憶猶新。
大年三十,大人們從早上就開始準備年夜飯。在吃年夜飯前,每家都要先點上香燭把灶君、五谷神等外神接回堂屋歸位,和列祖列宗一起祭拜。祭神是要講究先后順序的:先是外面的祖墳,再到社神、土地神,然后才到屋里的灶神及香火牌位,表示迎接諸神進屋供奉。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祭祀時順序則剛好相反,表示送諸神出門。
祭拜完屋里屋外所有的神位后,大家才能圍坐在桌前吃年夜飯。當地農村把除夕夜也叫“三十晚”(臘月三十),所以每家每戶都要做三十樣當地農村菜肴,表示一年到頭全家上下圓圓滿滿;在吃年夜飯的時候不能泡湯吃飯,避免來年農作物受水災,或者是一年四季出門做工常挨雨水淋濕;吃年夜飯要慢慢吃,吃的時間越長越好,所以也叫“年根飯”表示來年家庭富裕,富貴綿長;吃飯時,桌上不能有多少人就只盛多少碗飯,要多盛幾碗留著,表明有吃有剩,寓意年年有余。
吃完年夜飯后,每家都要找一棒很粗大的柴火在火塘里慢慢燃燒,一定要從除夕夜燒到正月十五。到了十五早上,把燃燒剩下的一點余木拿到土地廟里供著,讓土地公公保佑來年年豬長得大,臘肉吃得久。除夕那晚的火要一直燒到初一天明,不能讓它熄滅,寓意人丁興旺,這在當地叫作“初一的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每間屋子都要通宵燈火通明)。
我爺爺平時是做小本生意的,每年正月初一他都要“泡豆預知財運”。吃完年夜飯后,爺爺就到自己的房間里挑選出12顆飽滿的黃豆,并將它們從1到12編排好序號,分別代表新一年的12個月,然后將其分別放在12個杯子里浸泡。杯子里的水是媽媽在子時專程到河邊打來的“圣水”。待到初一早上起床來看,以黃豆發脹的程度來預測新年每個月生意的好壞。如序號1的黃豆發脹得很好,就表示1月份的生意,順利紅火,可放心大膽地去做投資生意;如序號2的黃豆干癟不發脹,就表示2月份生意不好做,不宜做大投資,要小心謹慎,以防造成更大的損失。爺爺和我們說,這招挺靈的,多年來他就是這樣去經營他的小本生意,而我們家的日子也過得一年比一年好。其實,在我看來,這是爺爺的心理作用,生意的好壞最重要的還是靠辛勞的付出、用心的經營。
看完爺爺的圣水泡豆,我們又圍坐在奶奶身邊嚷著她給我們擺“龍門陣”。奶奶又如數家珍般把在正月間一些禁忌的事一一和我們道來:一年之初能開個好頭,一年四季就順順利利。初一大人不得打罵孩子,孩子也要聽話,要是在這天挨打罵了,那么一整年就要時時挨打挨罵。初一見面要說好話,不能說粗口不雅之言。初一不能拿針線和剪刀,否則全年會被人家說閑話,叫作“逗口嘴”初一不能讓人家從自己口袋掏東西,否則一年的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初一也不能向人討債,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討債,一年間都會很倒霉的。初一拿東西要輕拿輕放,不許摔壞東西,如果摔了就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或者“打發打發”(發財之意)。初一不能往外潑污水、倒垃圾,不能掃地,因為這樣會把家中的財運掃掉。初一白天不能午睡,否則一整年都會很懶惰,田里的稻谷會被大風吹倒,影響收成。初一要登高招財,外出登山回來要拾柴(財)回家,叫作“初一出門,抱財歸家”,這樣一年到頭財運才好,日子才能過得紅紅火火。初一、初二是水神的生日,不能洗衣服。初一早上女的不能在家梳頭,說是初一在家梳頭會有毛毛蟲進家所以一般要到豬圈旁梳頭。初一不能殺生,說是不能在大年初一見血,如果見血會一年到頭不吉利。
初一的禁忌很多,目的只是趨吉避兇,祈求來年的好運氣,圖個吉利。雖然在今天看來可能會覺得有點迷信,但若把“禁忌”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來看待,其實也是獨具特色、別有一番風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