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馨芳
摘 要:教育部推出了2017版新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該文在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分析新課標為高中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對如何適應新課標改革提出了一管之見。
關鍵詞:新課標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c)-0198-02
高中音樂新課標(2017版)促使高中音樂教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對教師在個人知識結構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能力水平提高等方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
1 新課標給高中音樂教學帶來的機遇
1.1 對音樂課程進行了再定位,突出了綜合素質的體現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同時體現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提出的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和關聯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服務。
1.2 課程任務、目標更明確,更具有可操作性
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參與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和發展音樂聽賞、表現與編創能力,保持并增進對音樂的持久興趣。通過對音樂藝術魅力的體驗和感悟,陶冶情操,涵養美感,和諧身心,健全人格,活躍形象思維,啟迪智慧,激發創意表達,理解文化內涵,拓寬國際視野,著力培育和發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3個方面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1.3 課程結構更合理、內容更科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接受程度
高中音樂課程將鑒賞—表現(唱、奏等)—編創作為必修課程主干,將相關藝術與音樂基礎課程有機整合,產生新的綜合藝術形式,舞蹈、戲劇、戲曲、影視就是這種結合產物。從我國美育教學實施現狀出發,結合現階段普通高中課外藝術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分類設置以美育實踐活動為主體的選擇性必修課程——合唱、合奏、舞蹈表演和戲劇表演4個模塊與歌唱、演奏、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必修課程的4個模塊一一對應,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必修課程課堂教學,為培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提供藝術實踐的表現空間和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支撐,凸顯音樂教育的實踐品格,體現“強調音樂實踐”的課程理念。而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和學生興趣愛好及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民間藝術傳承等,確定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
2 新課標給高中音樂教學帶來的挑戰
2.1 體系更科學化,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高中音樂教育是課堂音樂知識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結合體,不僅讓學生學到基本音樂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要想發揮音樂教育作用,就必須將教師素質擺在首位。
(1)具有科學的價值觀。新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尊重學生人格,培養身體強健、心理健康、知識豐富的新一代人才。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熱愛音樂、熱愛音樂教育事業和熱愛學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迅速進入角色,發揮最大創造力,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愛學和會學的能力。
(2)具有復合的音樂專業技能。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唱、彈、跳”是所有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三大基本功。在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外,通過自學、培訓的方式,努力去探索其他有關的技能領域,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復合的音樂專業技能的綜合型教師。
(3)具有結合其他基礎學科的能力。音樂學科是在橫跨學科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自然就與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等聯系到一起,是一門綜合的學科。音樂教師只有具備深厚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把音樂課上得形象、透徹、生動,從而激發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我國古代藝術活動中就是“歌、詩、樂、舞”的綜合。而今新課標如是寫到“認識音樂與姐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特征”。因此,課改除了頒布《音樂課程標準》外,還頒布了《藝術課程標準》,其中就把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文化背景、風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個“大藝術”。
(4)重視音樂實踐活動。新課程十分重視和強調實踐性學習,倡導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參與實踐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形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實踐的互動過程。
2.2 目標任務更明確,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音樂教師要認清音樂教學在高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音樂教學的方法、手段都面臨著重大的改革,新的音樂課程必須采用民主的、開放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注重探究的教學方法。
(1)變“灌輸”為“指導”。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師是“桶”,學生是“杯”,教學過程就是把“桶”中的知識倒進學生的“杯”里。而現代教育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潛能開發的過程、探索發現的過程。
(2)變“被動”為“主動”。傳統教育推崇的是教師中心論,一堂課的設計和展開都是為教師成功的教而服務的。而現代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真正地尊重學生主體,突出學生主體,追求學生學的成功。改過去的教師把知識帶給學生為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知識。
(3)變“師生”為“平等”。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教師的角色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設計者、合作者”。當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成為“朋友式”時,音樂課會變得溫馨愉快;關系成為“導演式”時,音樂課會變得趣味精彩;關系成為“師生互換式”時,音樂課會變得更有生機與活力。在教與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豐富教學內容,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共同發展。
2.3 新課標對高中音樂教育是一場全新的變革,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創新音樂教學實踐能夠體現《新課標》的審美教育、主體教育、創造教育精神。
(1)“變革”的體現。設計創新實踐,誘發創新靈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是重大課題,音樂教育更要努力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做到活而不亂、動中有節、動中有序、能放能收、激活創新思維,捕捉創新契機,不懈地努力,不斷去探索。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創新實踐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力,引發激情,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2)不能墨守成規。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實踐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組織、設計相對穩定而又系統、簡化的教學結構。
3 應對機遇和挑戰的思路
3.1 全面更新理念,理解新課標內涵
彰顯美育功能,提升審美情趣。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特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豐富課程選擇,滿足發展需求。立足核心素養,完善評價機制。
3.2 全面提高素質,適應新課標形式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是新課標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新課標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必須從根本上抓起,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健全教師培訓的機制,不斷提高素質。
3.3 全面加強創新,促進新課標完善
在嚴格執行“新課標”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課標”作為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完善之處。所以,要把課堂轉換為“新課標”的試驗場,通過扎實的教學活動不斷完善體系和機制,通過不斷創新全面促進“新課標”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張行濤,周衛勇.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38-39.
[2] 曹莉,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302-203.
[3]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