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摘 要】目的:探討產婦產后出現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并探究采用心理護理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本次實驗從2016年6月到12月在醫院治療的產婦中選90位產婦,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5例產婦,一組對產婦的護理采用的是常規護理,而另一組對產婦的護理采用的是心理護理。然后對這兩組的護理情況進行比較,具體為對比兩組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和護理中不良情緒的產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的接受率為95.56%,對照組為82.22%;觀察組產婦不良情緒發生率為8.89%,對照組為24.44%。觀察組的產婦得到的護理效果更好,相對于對照組產婦而言,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效果較好、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較高、焦慮情緒的產生較少。結論:心理護理措施對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態更有效,對產婦的病情恢復更有利。
【關鍵詞】產婦;產后心理障礙;原因分析;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1
產婦生產前后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對產婦的生產過程及其產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其問題發生的主要因素為產婦對生產知識了解過少,對生產的安全性產生質疑,同時害怕疼痛等問題。如何對此問題展開有效分析,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是尤為重要的[1]。本文對產婦采取了心理護理干預,本次實驗從2016年6月到12月在醫院治療的產婦中選90位產婦,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5例產婦,然后探究這種方法對產婦的心理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5月到2016年10月住院的產婦中選90位進行這項研究的觀察,將他們分成兩組,每一組都有45人,一組給產婦采用常規護理,將這一組作為對照組,產婦中年齡最小的是21歲,最大的是33歲,平均年齡為(27.98±3.46)歲,而另一組給產婦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將這一組作為觀察組,其中年齡最小的產婦是20歲,最大的產婦是33歲,平均年齡為(28.57±3.11)歲。這些產婦在精神意識方面都沒有障礙,并且兩個組的產婦在其他方面都沒有明顯不同的因素,二者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產婦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給對照組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即給他們宣講健康知識,指導產婦進行正確地生產,對體位進行指導,并關注產婦的心理狀態。
給觀察組的產婦采用心理護理,即:
1.2.1 基礎護理 對產婦的居住環境進行心理布置。給病房內增添一些綠色植物,帶給產婦生機感和活力感。給病房換上色彩鮮活的窗簾,每個床位之間可以設立隔板,保護產婦的隱私不受到侵犯[2]。定期打掃房間,保持病房的衛生狀況良好,給產婦提供一個舒心的病房環境。在護理時,護士要操持良好的態度,及時詢問產婦的感受和需求。關注產婦的實際狀況,根據不同的發展狀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如果緊張程度較輕,可以通過讓產婦觀看電視或者聽音樂等方式適當轉移產婦的注意力,如果緊張程度較嚴重,就需要給產婦進行心理疏導;適當給予產婦進行新生兒的喂養指導,保障產婦對待新生兒的操作完全正確;保持與產婦之間的良好關系,注重對產婦心理的引導[3]。
1.2.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積極的向產婦宣教生產知識,在產婦住院后,產婦及其家屬的心理情緒容易出現較大波動,此時,為了另產婦能夠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去面對生產過程,減少對生產的恐懼,護理人員需要結合產婦的受教育程度和心理素質,為其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心理護理方案,注重對產婦情緒的觀察和對產婦心理感受的傾聽,加強和產婦之前的溝通,增加產婦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幫助產婦克服生產過程中的不安情緒和焦慮情緒.
1.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直接關系到了產婦的生產效率和時間,為此,護理人員有必要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教部分生產體位知識和分娩過程,結合產婦的康復情況對產婦的生產體位進行合理選擇,并教授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判斷自身的身體狀況,如果發現了任何身體上的不適要及時聯系醫護人員[4]。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密切的觀察產婦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身體指標,如產婦的心跳、心率、外血壓、呼吸特征等,并對胎心進行觀測,以此來避免突發癥狀的發生,如果產婦的身體素質較差,需要加強對產婦監控,以此來降低產婦生產過程中的不安全事故發生率。
1.2.4 產后護理 剖宮產術后的疼痛,產婦角色改變的不適應,產婦擔心生產后對性生活的影響以及擔心母乳不足等都會給產婦產生一定的心里障礙。針對這些問題,護理人員應該增加產婦與新生兒進行接觸的機會,以幫助產婦緩解和消除緊張、焦慮、急切的心理,幫助產婦減輕疼痛,避免出現不良情緒導致乳汁不足的情況;同時需要對產婦進行密切的生命體征監測,將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注意事項注意告知產婦;指導產婦采用正確的方式對新生兒進行喂養;并指導產婦學習相應的母乳喂養知識。
1.3 觀察指標 將產婦產生不良情緒的情況以及產婦對自己所接受的護理方法的評價情況作為指標。將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分為很好、正常、較差三個方面;將產婦不良情緒的產生分為煩躁、焦慮、恐懼三種類型。
1.4 數據統計 本次實驗涉及到的數據整理、分析、計算工作均由SPSS23.0軟件完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產婦評價差異 經過對比實驗分析后,觀察組45例產婦中對護理工作表示很好的有35人,占比例的77.78%,表示正常的有8人,占比例的17.78%,表示較差的有2人,比例的4.44%,對應的接受率達到95.56%,而對照組中,表示很好的有27人,占比例的60.00%,表示正常的有10人,占比例的22.22%,表示較差的有10人,占比例的17.78%,對應的接受率為82.22%,實驗組產婦的滿意程度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為P<0.05,這說明心理護理在產婦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提高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2.2 不良情緒情況差異 經過對比實驗分析后,可以看出觀察組產婦中,表示煩躁的有0人,存在焦慮情緒的有2人,占比例的4.44%,存在恐懼心理的有2人,占比例的4.44%,其不良情緒的發生率為8.89%,而對照組的45例產婦中,存在煩躁情緒的有2人,占比例的4.44%,存在焦慮情緒的有4人,占比例的8.89%,存在恐懼心理的有5人,占比例的11.11%,不良情緒的發生率達到了24.44%,實驗組產婦的不良情緒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對其數據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為P<0.05。這說明心理護理在產婦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態。
3 討論
心理的護理就是在護理時更加注重產婦的心理感受,對產婦的需求進行充分的關注并盡量滿足產婦的合理要求,更加尊重產婦的意愿,從產婦的居住環境、臨床護理以及心理方面都更加心理,給產婦創造了更加和諧和輕松的護理環境,讓產婦的心理得到很大程度的安慰[5]。
通過探討我們可以看出,采用心理的護理對產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更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產婦更好地恢復身體。所以在對產婦產后進行護理時,要更多地采用心理護理方法,保持產婦的良好心理狀態,避免因為情緒波動太大而引起難產等問題的發生,危害產婦的生命健康[6]。并且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對產婦的需求和擔心問題進行明確,以對其進行有效疏導,對護理方法不斷地進行改善,給產婦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董亞娥,楊妮.產后心理障礙的原因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8):2390-2392.
汪健橋,馮琳.產后心理障礙原因分析和心理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4):3339.
梁翠萍.產后心理障礙原因分析與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8):2552-2553.
胡寶華.產后心理障礙的分析和心理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08(09):232-233.
徐桂梅.產婦產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14):104-105.
李德琴.產后心理障礙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2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