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更加嚴格,但是,醫院感染病例還是居高不下。通過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大部分感染病例都是由于接觸從而引起的。而這些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通過侵入性的檢查和治療或者是由于護理人員手上并沒有進行嚴格的消毒從而導致患者引發的感染。由于護理人員每天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以及更換藥品或者清理傷口時未進行嚴格的手消毒,從而患者的感染率也大大增加。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由于醫護人員手并未經過嚴格的消毒以及清洗而通過手傳播細菌而造成感染的占醫院感染的30%[1]。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感染,同時也為了了解護理人員洗手的實際情況,我對我院的護理人員洗手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此調查情況,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具體的情況如下所示。
【關鍵詞】護理人員;洗手行為;觀察;兒科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2
洗手是能有效預防患者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手又不能夠進行滅菌處理,因此通過手上細菌的傳播從而造成患者感染的現象也很常見。因此觀察護理人員的洗手行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是目前預防通過手上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兒童科室內,由于患者的年齡都比較偏小,患者的免疫系統也沒有達到最佳,因此更容易造成感染,為了更好地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加強醫院的安全質量工作,因此對兒童科室中的部分護理人員做了詳細調查,不光如此,醫院還應當加強護理人員對手消毒意識,從而起到干預的作用,盡可能降低患者,由于護理人員的手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而造成的感染。因此,我進行了大量護理人員洗手行為的調查,并為此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探討,具體的情況如下所示。
一、洗手的具體要求
1.洗手的具體步驟。
醫護人員應當認真的進行這七個洗手步驟,盡可能的將手上的細菌洗掉,避免患者感染情況的發生。首先護理人員應當清洗手掌。打開水龍頭,用流水潤濕雙手,并將肥皂或者洗手液涂抹雙手,護理人員雙手應當掌心相對,手指并攏,雙手相互摩擦,大約在25秒左右方可進行下一個步驟。第二步就應該清洗背側手縫部位,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摩擦,雙手交替就行,每次清洗不得少于20秒,不得多于30秒,另外清洗過程中最少應交換兩次。第三步,護理人員應當掌心對掌心,十指交叉,延指縫相互揉搓,揉搓時間應當在20秒左右。第四步應當清洗指背。一只手的指關節呈半握拳彎曲,將彎曲的手放入另一只手掌心中進行搓擦,每次清洗也應當在25秒鐘左右,并且還應當雙手交替進行。第五步應當清洗拇指,清洗時應當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進行旋轉式揉搓,并交替進行,第六步應當清洗指尖,將指關節進行彎曲,并將指尖合攏在另一掌心進行摩擦,雙手也應當交替進行,每次清洗也當在25秒鐘左右。第七步,護理人員應當對自己的手腕手臂進行清洗,清洗時,手掌心向下,肘部向外,一只手應當握住另一手的手腕,進行旋轉揉搓,清洗手臂時應當達到肘部上方六厘米左右,由于清洗面積較大,護理人員應當沖洗60秒左右,并交替進行清洗。最后,護理人員應當用流動水沖凈手上的肥皂液或者是洗手液,并且用干燥的無菌擦手巾將雙手擦凈。到現在為止,護理人員洗手行為才算完成。
2.護理人員進行洗手行為時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洗手時,應當打開水龍頭或者關閉水龍頭,但是水龍頭上有很多細菌并未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因此在護理人員進行洗手行為時,若水龍頭為開關式,護理人員在進行洗手時最好應當用肘、膝、腳等部位控制開關。在進行洗手過程中,清洗手部的水流也不應當過大或過小,水流過大,沖擊力過強,護理人員很可能將流水濺到工作服上,從而增大患者的感染幾率。若水流過小,護理人員很可能清洗不干凈,造成手部細菌過多,從而增加患者感染的概率。進行洗手,清潔的水溫也應當調控在合適的溫度,從而保護護理人員的雙手,避免護理人員皮膚干燥。
二、臨床護理人員洗手的現狀。
1、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強,控制交叉感染意識弱。
護理人員應當具有強烈的消毒意識。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卻不盡人意。當護理人員如廁或者吃飯,等行為后,護理人員的洗手頻率很高,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十分強。但是當護理人員進行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時,護理人員的洗手率確是很低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由于病房患者多,護理工作量大,在兒科由于患者年齡較小,護理人員操心也比較多,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當注意患者的安全,時間較為緊張,從而降低護理人員的洗手頻率,不光如此,護理人員自身對交叉感染的認知也是比較低的,從而造成護理人員洗手行為較少的現象。由于患者年齡較小,抵抗力較弱,因此由于護理人員手部清潔不當而造成的感染還是相對較多的。
2、護理人員自評結果遠高于實際觀察結果。
護理人員對無菌操作前以及對侵入性檢查時的洗手概念還是比較強的,并且對此有很明確的認知,但是當護理人員服務于兩個患者,在一個患者與另一個患者交替時,護理人員沒有很明確的洗手概念,對于交叉感染的意識還是比較弱的。雖然護理人員對洗手的認識情況是比較明確的,但是由于兒科科室的自身特點,患者較多,患者年齡較小,護理比較困難等,從而造成護理人員工作量大,時間緊迫,對于洗手的實際操作比理論結果相差甚遠。因此護理人員的自評結果遠高于實際觀察,結果也是有據可依的。
三、總結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的洗手行為大多數還停留在認知階段,并沒有將其作為習慣而進行下去,同時對于洗手的知識也并沒有運用到洗手過程中,對于洗手來說,還處于理論化的階段。從這一情況表明,大部分護理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以及手部消毒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更好地讓護理人員規范洗手行為,醫院也應當制定相應的計劃來應對,同時還應當對護理人員進行防患意識的教育,加強護理人員對交叉感染的概念,從而將洗手貫徹落實到實際中去,提高洗手的行為以及質量,減少患者因手部消毒不當而造成二次感染。
參考文獻
牛秀威,張樹德,周素琴,等。醫務人員洗手技術與手再污染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2):88-89。
王少利,袁曉寧,趙心懿,等。北京市第三甲醫院醫務人員手衛生知識和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2008,3(12):50-52。
鐘秀玲,郭燕紅,醫院供應室管理與技術[J],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