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霞 厲彥金
【摘 要】 目的:觀察分析對腦出血患者應用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與滿意度。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腦出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24例,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24例實施臨床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生存質量與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平均分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3.33%,護理效果顯著(P<0.05)。結論:將臨床護理干預應用到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使患者的運動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臨床護理;腦出血患者;應用效果;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6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腦出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52.86±11.69)歲,實驗組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3.12±11.7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與性別方面的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本研究可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活照顧、用藥指導等。實驗組實施臨床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建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
由科室主任、主治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以及經驗豐富的其他高級護理人員組成臨床路徑護理小組,所有護理小組人員均需進行專業護理知識和臨床技能培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通過臨床路徑護理流程表制定護理路徑計劃,包括入院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功能康復護理、生活護理及出入院護理指導等。
1.2.2 臨床護理路徑
實施患者入院后由主治醫師和專門護理人員主動熱情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詳細向患者講解醫院病房情況和腦出血疾病相關情況及注意事項、患者診治流程等具體內容,這樣可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使患者欣然接受護理治療。根據患者情況和臨床護理路徑計劃進行心理護理,用鼓勵的話語與患者交談,通過與患者反復進行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同時向患者推薦病房內治療較好的患者,通過例舉成功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由于患者臥床時間長和神經系統受損,患者肢體功能下降,對患者每天進行肢體按摩和翻身、叩背等護理以減少褥瘡的發生和增加肢體血液循環。在患者恢復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在疾病恢復早期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下肢功能鍛煉,包括床上肢體鍛煉和下床短時間行走,患者具有行走能力后可在器械上行肢體功能鍛煉和肢體具體技巧鍛煉。嚴格執行護理交班制度,對臨床路徑表中未執行和執行的護理內容進行詳細記錄。
1.2.3 臨床護理路徑評估
通過表格形式規劃護理路徑實施的具體內容,對患者的康復效果、專科檢查和體征的陽性資料及并發癥等內容進行評估,根據機體情況及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內容。
1.3 評價標準
采用FIM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采用Fugl-Myer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越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等六項內容,計算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平均分,總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以分值為100分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調查結果,非常滿意:≥90分,滿意:<90分且≥75分,不滿意:<75分;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相加之和為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計算與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本研究的計數資料進行計算,采用t檢驗對本研究的計量資料進行計算,P<0.05表明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與生存質量
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51.41±11.29)分,運動功能評分為(50.67±11.12)分,生存質量平均分為(52.56±7.11分;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上訴三項評分則分別為(68.34±13.12)分、(69.93±12.21)分、(64.15±8.34)分,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t1=4.7549,t2=5.7133,t3=5.1809,P<0.05)。
2.2 護理滿意度
3 結論
腦出血疾病屬于臨床常見非外傷性的實質出血,對患者機體損傷程度較大,需要患者發病后及時送至醫院治療,降低發生肢體、智力方面的不良預后事件發生率。同時在治療中根據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況,不具有較好的依從性,實施治療期間的有效護理配合很有必要。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在標準護理流程基礎上根據患者病因、診斷和治療方案等制定的護理方案。該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一種全新護理模式,在護理實施過程中對參與人員要求較高,主要由科室高級護理人員或醫師組成以增強護理人員在實施過程中的規范性和目的性,同時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2]。臨床護理路徑除了基礎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外,還對患者實施相關健康宣傳教育、心理護理、階段性康復護理等,且上述護理均按照嚴格的規范性和目的性進行。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焦慮、悲觀的心理,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同時通過心理護理還能與患者密切交流,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使患者積極接受臨床治療和護理。對患者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至關重要,由專業護理人員和醫師根據患者病情恢復的不同階段協助和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肢體功能鍛煉,對患者軀體運動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明顯增強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腦出血知識宣傳教育使患者對該病具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日后的預防和康復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綜上所述,將臨床護理干預應用到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顯著,不僅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質量與運動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同時患者更加接受與認可,進而積極的配合護理工作,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鄢敏,金朱,李文琳,王玲,蘭瑞麗.腦出血術后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5):149-150.
[2] 王惠仙.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24):153.
[3] 劉玉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臨床護理100例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