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棟 任孝昌
【摘 要】 目的:分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原因,并制定積極的預防措施。方法:以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作為主要對象,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種類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以頭孢呋辛鈉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其余依次為頭孢唑林、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曲松;腎臟不良反應的種類主要包括腎功能衰竭、急性腎炎、血尿、尿潴留,其中血尿的發生率最高,其余依次為腎功能衰竭、尿潴留、急性腎炎。結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與患者機體對藥物敏感性存在相關性,臨床用藥時要嚴格把控用藥指征,保障臨床用藥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從而有效降低腎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關鍵詞】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腎臟不良反應;原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221-0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抗生素藥物,此類藥物對細菌細胞壁的破壞性作用較強,可以在繁殖期殺死細菌。并且,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人體產生的毒副作用是非常微小的,幾乎不會有副作用,因其抗菌譜廣、抗菌作用明顯等特點,故在各類疾病的臨床治療上可以起到較好的療效。近年來,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臨床用藥劑量也隨之增加,用藥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則不斷提高[1-2]。腎臟不良反應是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所致不良反應中的多發類型,腎臟不良反應在臨床上主要體現在急性腎炎、腎功能衰竭、血尿、尿潴留等。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期間的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回顧性分析的研究方式,旨在分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原因,并制定積極的預防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的時間段為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最大的患者75歲,年齡最小的患者21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5.86±2.54)歲。
1.2 研究方法
對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的藥物使用種類(頭孢呋辛鈉、頭孢唑林、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曲松)、不良反應癥狀(腎功能衰竭、急性腎炎、血尿、尿潴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總結,歸納不良反應的特征,并制定積極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1.3 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中的數據比較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本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7.0,計數指標表示為例數、百分率的形式,并采用獨立樣本卡方進行檢驗,以P<0.05說明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的用藥種類報告分析
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頭孢呋辛鈉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61例,所占比例為61.0%;頭孢唑林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13例,所占比例為13.0%;頭孢噻肟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11例,所占比例為11.0%;頭孢哌酮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9例,所占比例為9.0%;頭孢曲松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6例,所占比例為6.0%。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100例患者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的腎臟不良反應類型報告分析
100例患者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的腎臟不良反應類型中,血尿71例,所占比例為71.0%;腎功能衰竭13例,所占比例為13.0%;尿潴留12例,所占比例為12.0%;急性腎炎4例,所占比例為4.0%。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腎臟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及不良反應類型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臨床治療上應用頗為廣泛的抗生素類型,在各類疾病的治療中均有應用。在以往的認知中,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均有較高的用藥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隨著臨床不合理用藥和細菌耐藥性的不斷增強,抗生素類藥物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影響治療的安全性[3]。其中,腎臟功能受損是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后的常見不良反應癥狀,近年來,臨床上對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所致腎臟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多方面的分析。本研究分析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患者使用的藥物種類以及腎臟不良反應類型,經研究發現,從導致腎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種類上來看,藥物種類主要包括頭孢呋辛鈉、頭孢唑林、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曲松。100例患者中以頭孢呋辛鈉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高達61.0%;其次是頭孢唑林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13.0%;頭孢噻肟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率達到11.0%;頭孢哌酮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9.0%;頭孢曲松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6.0%。從該結果中可以看出,頭孢呋辛鈉、頭孢唑林是造成患者發生腎臟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類型。此外,通過分析10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的腎臟不良反應類型,主要包括腎功能衰竭、急性腎炎、血尿、尿潴留,在各類腎臟不良反應中,血尿的發生率最高,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71.0%,其次分別是腎功能衰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尿潴留,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急性腎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這說明采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治療后患者的主要腎臟不良反應是血尿,但總體而言,患者腎臟受損情況較為嚴重,臨床上需要加強重視。
3.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腎臟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
大多數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治療的患者會出現腎臟不良反應癥狀,而此類患者出現腎臟不良反應主要是因為患者自身對藥物有較高的敏感性,患者自身的藥物敏感性會對其腎細胞正常代謝產生嚴重影響從而患者會出現尿路梗阻,繼而對患者的腎臟功能造成嚴重損害[4]。并且,一些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會影響患者腎小管細胞酶,從而導致其腎小管壞死。在采用頭孢呋辛鈉治療之后,藥物會隨著患者的尿液排出體外,而一旦尿藥的濃度過高,則會導致患者的腎臟功能受損。除頭孢呋辛鈉外,頭孢唑林引起的腎臟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相對較高,頭孢唑林對腎臟造成的損害雖然相對較輕,但是,一旦患者的用藥時間不斷延長,那么腎小球的濾過率會呈現進行性的降低趨勢,從而會對患者的腎小管造成損傷,從而達到患者出現脫水、發熱等癥狀,增加用藥的副作用,影響臨床治療的安全性。
3.3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腎臟不良反應的預防對策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在臨床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但從本次研究結果和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此類藥物用藥過程中產生的腎臟不良反應癥狀也是非常嚴重的,因此,臨床上需要制定積極的、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預防對策。
首先,在藥物使用頻率最高的科室內成立藥學干預專家小組,綜合此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情況和孢菌素類抗生素類藥物合理用藥的指導方案,并結合我院各科室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普遍適應性的用藥規范[5]。用藥規范中需要包括一些具體的細則,如:藥物禁忌癥、適應癥、聯合用藥注意事項、給藥方法、給藥途徑、用藥療程、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等。制定用藥規范后,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用藥頻次、耐藥情況、處方合理性方面展開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并每月隨機抽取已經發放的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及時發現和統計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腎臟功能監測,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加強肌酐的清除率,加強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其次,加強對醫師及藥師的培訓。通過專家講座、內部交流學習等方式讓藥師和醫師對孢菌素類抗生素類藥物有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了解,了解此類藥物的最新研究結果,確保其準確的熟悉藥性和耐藥情況,避免經驗性用藥,確保用藥的科學性。
最后,一旦發現患者因使用孢菌素類抗生素類藥物發生腎臟不良反應,則需要立即讓患者停止用藥,并及時對其進行血液透析、利尿等針對性治療,盡快將其體內的殘留藥物清除干凈,避免加重腎功能受損。如果患者在經過血液透析和利尿等治療后仍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則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3.4 總結
綜上所述,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與患者機體對藥物敏感性存在相關性,臨床用藥時要嚴格把控用藥指征,保障臨床用藥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從而有效降低腎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顧冬梅.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預防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2):150-151.
[2] 王海芹.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預防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8):275+281.
[3] 馬圣男.淺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0):92-93.
[4] 段崇毅.94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致腎臟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其預防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7,14(05):992-994.
[5] 桑軍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預防分析[J].海峽藥學,2018,30(05):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