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
【摘 要】目的:探究婦產科圍術期感染的預防對策及護理。方法:選取我院婦產科接收的患者94例,其中47例在圍術期接受基礎護理,為對照組;另外47例在圍術期接受基礎護理的同時加用感染預防護理,為觀察組,比較兩組的圍術期感染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74%)高于對照組(78.72%),圍術期感染發生率(2.13%)低于對照組(17.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感染預防護理聯合基礎護理有利于改善婦產科患者圍術期護理效果,降低圍術期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實踐。
【關鍵詞】婦產科;圍術期感染;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2
前言
由于婦產科患者術后身體比較虛弱,免疫力較差,極易發生圍術期感染,導致其產后康復時間延長,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圍術期感染的預防成為婦產科護理的重要內容[1]。基礎護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患者圍術期生活質量,但針對性較差,不利于其預后效果的改善。為此,本研究以我院婦產科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94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預防感染護理的作用,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間婦產科接收患者中抽取94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年齡為19~38歲,平均年齡為(28.79±5.34)歲;其中剖宮產手術21例,子宮切除術12例;子宮肌瘤剔除術15例。觀察組年齡為20~39歲,平均年齡為(29.11±5.76)歲;其中剖宮產手術20例,子宮切除術11例;子宮肌瘤剔除術16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兩組一般資料數據通過分析,差異具有同質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主要包含健康知識宣教、生活護理、飲食護理、注意事項指導、心理護理、營養支持、術后止血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等基本干預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感染預防護理:首先,患者入院后,做好病房衛生護理,在常規清潔消毒的基礎上,每天對病房衛生進行評估,根據實際情況或患者需求換洗被褥,并保證病房安靜,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其次,在患者個人衛生上,在健康宣教的時候,向其強調個人衛生對感染預防的重要性,引導患者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指導其做好傷口清潔,定時查看傷口,預防感染;最后,在住院期間,指導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以傷口早日恢復,同時采用正確的體位休息,在咳嗽、打噴嚏等活動時,首先采用雙手按住傷口兩遍,在進行咳嗽或打噴嚏等,以免傷口因劇烈活動裂開。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圍術期感染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有關數據,并加以比較分析。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婦產科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由患者自行填寫,該問卷滿分為100分,90分及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分以上(包含60分)90分以下為基本滿意;60分以下(不包含60分)為不滿意。總體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47×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94例婦產科患者的臨床數據以SPSS21.0處理,圍術期感染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以n(%)表達,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總體護理滿意率大于對照組,圍術期感染率小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婦產科患者主要是孕產婦和婦科疾病患者,患者手術后,機體免疫力會有所降低,如不加強護理,極易發生感染、出血等不良情況,影響手術切口的愈合,嚴重者會引起炎癥,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2]。在常規護理中,主要是通過無菌操作和術后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來預防感染,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3]。針對感染發生的因素,在實施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感染預防措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47例婦產科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和感染預防護理,通過對患者的病房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生活習慣等方面干預,減少感染發生的風險因素,并加強健康教育等基礎護理,提高患者對圍術期感染的防控意識,進而有效減少圍術期感染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高,其圍術期感染率較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說明感染預防護理聯合基礎護理在婦產科患者圍術期效果良好,有利于降低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患者圍術期實施基礎護理的同時,加用感染預防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其圍術期感染率,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在臨床上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劉莉.探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J].醫藥前沿, 2017, 7(5):78-80.
葉偉.婦產科圍術期感染的預防措施和護理體會[J].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6, 23(22):77-77.
張秀娟, 鄧寧.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5):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