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婧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材料型選擇題成為主打題型,且有增強趨勢,這正適應了高考對能力考查的需要。主要從材料的閱讀、審題、知識遷移、答題技巧等方面給予學生幫助。
關鍵詞:材料選擇題;做題方法;排除法
所謂史料選擇題,是將材料解題的特殊考查功能延伸到選擇題的結果。它的特點是由一塊材料(文字、圖畫、圖表等)和一套簡明的問題組成。通常是正確理解所引用的材料所表示的含義。材料類型的選擇題材料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如圖片、文字材料等。教材的選擇題要求學生具有閱讀和分析教材的能力。首先,要求學生有能力完善材料,盡可能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考生要有能力通過材料尋找歷史的本質,探尋歷史發展中的規律,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那么在考試中,我們應該如何回答材料類型的選擇題來獲得高分呢?下面就平常復習中常常遇到的問題,探尋幾點多項選擇題的方式方法。
一、先閱讀材料,掌握關鍵詞
想要做好材料題型,需要先認真閱讀材料。閱讀時,必須根據主題的含義掌握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當題干和選項都是材料,或者僅題干是材料的時候,很顯然,材料不讀無法做題,材料不讀懂無法做對題。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會因為看不懂很煩躁而很長時間不能進入正題。所以當遇到這類情況,我們要鎮定自如,對待文言文艱澀難懂的字詞不要去逐字去分析,不要去直譯,只要意譯即可,只要找到材料中關鍵的內容,有利于解題即可。
二、認真研究選題,獲得有效信息、審查時間、主題及要求
1.檢討議題的時限
通常有四種時間限制。一個是明確的時間限制,如幾世紀、哪個朝代等;二是下限和隱藏上限,如某年度以前;三是上限和隱下限,如孔子自辦私塾;四是上限和下限都不明確,如蒸汽時代等;在這里提到的兩三宗案件中,我們必須首先根據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限。我們不僅要把握大序中的時間限制,還要明確每個小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體和要求
答題主體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即題的設問。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體,考查的主體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等。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另外,還要注意設問是肯定還是否定式選題,是現象還是本質的要求。
三、知識轉換應結合所學教材和相關歷史知識進行
學生在閱讀材料后,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反映材料內容與相關知識有機結合,準確、客觀的知識轉化。一般有兩種情況,信息是從材料中找到、獲得和用來解決問題的。一是試卷中出現在之前沒有學過的信息,必須經過仔細的考慮和判斷,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二是通過對信息的理解,啟動原有的知識儲備,然后通過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過程來解決問題。
四、從備選項入手,找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
1.用史實來支持選項的分析
例如,2011年,廣東綜合卷:一些學者認為:19世紀70年代的新歐洲……它可以被看作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一個新階段。這一觀點依據的史實是:A.第一次工業革命。B.俄國十月革命。
C.《共產黨宣言》的發表。D.巴黎公社革命。此題依據的史實是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主要表現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新的國家機器,體現了社會主義暴力革命由理論到實踐。因而選D。
2.分析備選項在內涵方面是否存在選項本身說法有誤或者存在從屬、包含被包含的關系
如,公元前453年,有三名貴族組成的羅馬考察團前往希臘,經過近一年的考察,認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觀的民主,實質的獨裁”。這種說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種間接民主B廣大婦女不能參加城邦的公民大會C想雅典納稅的外邦人無選舉權D城邦的實權掌握在少數奴隸主手中。此題中A選項說法本身錯誤,B、C選項包含在D選項中,因此選D。
3.運用排除法分析備選項,排除與材料不符合的選項
如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李金河說“……是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轉型的歷史選擇,是中共和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政黨和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越走越寬廣。”這一論述主要是指:A.人民代表大會制。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由近現代政治文明轉型。可知,材料說的是建國初期,排除D。由“世界政黨和政黨制度史”可知是政黨關系,排除A、B。結合史實可知材料評價的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答案為C。
五、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其對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態度,這樣才能準確地做出判斷
有一些選擇題的設問中常與特殊的人物有關,只要學生平時在學習中稍微留意與此人有關的史實、觀點、主張等,作答就可以迎刃而解。
六、克服思維定式,從材料出發,找出與材料觀點相符的選項
不拘泥于課本所學知識。總之,做好材料選擇題一定用心、細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多加強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