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段培姿 高 晶 齊 雪
(1衡水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衡水 053000;2景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景縣 053500)
為了減少地下水超采,衡水市自2014年以來實施調整種植模式項目(2016年以來為季節性休耕項目),減少小麥種植面積。通過調查,項目區“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將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改為種植一年一熟玉米的比例最大,充分挖掘秋糧作物雨熱同期的增產潛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小麥面積減少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為了了解一年一熟玉米的產量,筆者連續3年對全市玉米生產情況進行跟蹤摸底調查,將調查情況做詳細總結,為今后全市玉米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1 調查地點。對5個縣市區玉米產量進行摸底調查,主要針對實施調整種植模式的項目區和非項目區進行調查,項目區采取一年一熟制種植模式,非項目區采取一年兩熟制種植模式。
1.2 調查方法
1.2.1 田間調查。從2016~2018年連續3年進行田間調查。每年在全市抽取有代表性的6個種植區作為調查點,每個調查區選取有代表性的5個樣點(每個樣點離地頭5 m以上)作為調查樣點,選取2種種植模式玉米種植地塊進行測產。測產方法:在樣點處連續測量11行的距離,調查平均行距;連續測10 m雙行株數,計算出平均株距,計算平均畝穗數;在樣點處連續測10株的穗粒數,計算穗粒數;把鮮粒烘干稱重,取3個1000粒,測出平均千粒重。根據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計算理論產量,按八五折計算測產產量。
測產產量(kg)=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g)×0.85/106。
1.2.2 問詢農戶。從2016~2018年連續3年采取問詢農戶實產的方式進行調查,對實施一年一熟的種植區農戶進行隨機隨訪問詢,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玉米的種植時間、種植面積、病蟲害輕重、玉米長勢、畝產情況等,與常年種植的異同比較(表4)。
2.1 2016年調查情況。從表1可看出,桃城河沿調查點為粘黑土,一年一熟模式種植比一年兩熟模式產量畝增產87.1 kg,增幅達14.7%,增幅最大;冀州、景縣調查地點為壤土,兩種模式相比畝增產60 kg左右,增幅達10%左右;故城、深州調查點畝增產40 kg以上,增幅7.5%,增幅較低。

表1 2016年玉米兩種模式種植產量統計表
2.2 2017年調查情況。2017年天氣情況同常年接近,無異常天氣現象發生,各調查點以壤土為主,從表2可以看出,各點增幅比較均衡,畝均增產58.6 kg,增幅10.15%。

表2 2017年玉米兩種模式種植產量統計表
2.3 2018年調查情況。2018年6月6~16日播種的玉米,在抽雄吐絲期正趕上近50年同期最高溫天氣,高溫干旱天氣使得玉米花粉發育不良,造成授粉受精不良,最終導致缺粒現象的發生。而5月底至6月5日播種的玉米在抽雄吐絲期天氣適宜,授粉良好,幾乎無缺粒現象。灌漿期遇溫差較大的天氣,有利于灌漿。從表3可以看出,一年一熟制模式種植的玉米明顯比一年兩熟制種植的玉米產量高,平均畝增產70.6 kg,增幅達12.23%。
2.4 玉米實產調查。通過問詢農戶一年一熟制模式實際產量與常年對比,兩種模式產量也存在差別,從表4可以看出,一年一熟制模式種植的玉米,播種時間在5月底6月初,植株長勢良好,病蟲害較少,產量明顯增加,與一年兩熟制種植的玉米相比平均畝增產57 kg左右。

表3 2018年玉米兩種模式種植產量統計表
一年一熟制模式玉米種植時間掌握在5月底至6月初,玉米長勢良好,授粉率高,病蟲害輕,產量增幅10%左右,產量較一年兩熟制玉米顯著增加。

表4 一年一熟制模式玉米實產調查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