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仁姑麗·吾拉依木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時”(tense,也成時制)是時間表達的語法化,是同語言的時間性密切相關的一個語法范疇。時是用動詞的詞形變化表示行為動作發生的時間和說話時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以說話時間為坐標來確定行為發生的時間。人類語言中的時間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分現在,過去,將來三種。但是表示時間的語法形式只有兩種,過去和非過去。
傳統語法描寫中“時”的“三分法”可能是由于將“時制”(tense)與“時間”(time)混淆而造成的。“時制”和“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即有聯系又有區別。“時制”是表示“時間”的語法形式。“時間”主要是通過動詞的“時”范疇表達出來的。時態標記通常與動詞的“體”結合在一起做句子的定時謂語。但是“體”跟 “時間”無關的。“體”指動作的進行狀態,強調動作處于進行中的某種階段或狀態,分為一般體,進行體,完成體和完成進行體。不同的語言對時的敏感度或觀察視角并不都一樣。有的語言是過去,現在,將來三分的時間世界(如英語),有的語言卻有過去和非過去兩分的時間世界(如塔吉克語,達斡爾語),有的語言在動詞形態上則并沒有時間范疇的形式(如漢語)。
時范疇(三分時):(1)過去(2)現在(3)將來
時范疇(二分時):(1)過去(著眼過去)(2)非過去(現在和將來)
時范疇(二分時):(1)將來(著眼將來)(2)非將來(現在和過去)
自然語言中,有表達時間的“時”范疇必然就有時間詞。即:時范疇:表達時間意義的詞。
不存在有時間范疇而沒有時間詞的語言,而只可能存在有時間詞而沒有動詞的時形態的語言。對任何語言來說,沒有時間詞是不可思議的,而沒有動詞的時范疇卻是很可能的。語言對時間的表達,除了使用詞匯形式,還可能使用動詞的形態變化來表達。因為動詞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時間,因此不少屈折語或粘著語會通過動詞的形態變化將它所表達的行為所發生的時間背景表達出來。
學界有兩種相反的觀點:漢語沒有時,如王力,高明凱,戴耀晶等。他們認為漢語著重在事情所經過時間的長短,既是否開始或完成,不堪追究其何時發生。漢語有時,如龍果夫,陳平,李臨定等。他們認為漢語具有動詞功能的詞在時間方面并沒有任何語法形式的變化。所以漢語沒有時范疇。
漢語沒有時的語法范疇,但是并不能說它無法表達時的意義。缺乏某一語法范疇的語言都能夠通過其他手段得到彌補。漢語沒有通過詞性變化表示的動詞時范疇,但也可以用 詞匯形式表示類似意義。(通過虛詞和時間短語表示動詞的時間概念。)
動作的屬性是時間,包括時和體兩方面。這種時間描寫不與語篇情景發生關系,語言中表示體的成分是體貌成分。例如:“到了”“去過”“看著”的組合中,“到,去,看”是詞匯形式的抽象動作,“了,著,過”把他們表示為具有一定時間進程的事情,二者都是對動作內部時間結構的刻畫。所以,“著”屬于進行體,表示動作在某一時段內不間斷的進行著。“了”屬于完成體,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到”屬于結果體,表達動作結果的語法意義。“過”屬于經驗體,表示某一時段內有過某種行為而取得經驗的語法意義。
事件在不同時位存在,語言總要用某些明確的形式把這個區別表達出來,語言中表示時的成分是表時成分,漢語有三種:(1)時間名詞,根據對原點的關系表示某具體的時位,如“現在,明天,去年,當時,那時候”等(2)時態副詞,表示時間對原點的時間關系,如“曾經,已經,正,還,就,將,要”等。(3)時態語氣詞,兼表時和語氣,如“了,來著,呢”等。
(一)現代漢語表達過去時的語用手段:以時態助詞“已經”“曾經”“早已”等語法形式,表達動作或變化的過去的語法意義。例如:(1)他已經回家了。(2)我曾經見過他。
過去時助詞“已經”和完成“體”的助詞了相配合。過去時助詞“曾經”跟經驗題“過”相配合。
(二)現代漢語表達現在時的語用手段:用時態助詞“正在”“在”“正”等語法形式表達動作行為正在進行的語法意義。例如:(3)我正在看書。(4)他在唱歌。
現在時助詞經常跟進行體的助詞相配合。例如:(5)我們正等著。(6)他就來了。
(三)現代漢語表達將來時的語用手段:用時態助詞“將”“將要”“要”等語法形式表達動作行為將來發生的語法意義。將來時由兩種語義要素組成的:意圖和預測。例如:(7)我要喝水。(8)快要下雨了。
將來時與過去時在意義上是不對稱的,相應的在表達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差別。過去時都是已經發生的行為,及其實現已超越了人們的控制。
關于英語動詞的時態的分類,學術界一直存在著較大爭議。不同的學者,從形式,語義,功能及語用等多方面進行了分類。張道真根據動作所表示的不同時間(過去,現在,將來)和動作完成的程度將英語中動詞的時態分為12種。章振邦,王國棟等人把英語時態分為現在時和過去式。傳統語法中英語動詞的時態包括時和式兩個部分。時表示動作發生或狀態存在的時間,有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和過去將來時等四種時間;式表示動作或狀態的表現方式,有一般式,進行式,完成式和完成進行式等四種方式,每一種時和式結合就構成一種時態。
動詞的動作可以發生于四種不同的時間,表現在四種不同的方面,每一種“時間-方面”就構成一個時態。所以英語動詞共有十六種。

表一 傳統英語語法的16個時態

表二 傳統英語語法的16個時態例子
傳統語法盡管把時態定義為動詞形式。但從上表可以看出,從語法形態的角度來說,英語中能夠表示時態的動詞形式其實只有兩種,即現在和過去,前者表達過去的時間,后者表達現在的時間和將來的時間。例如:work/worked.將來時在動詞形式上也體現為現在和過去,例如:shall/should;完成時,進行時完成進行時在動詞形式上也只體現為現在和過去,如:have/had am/was。傳統的分發違背了分類的內部統一性原則。
目前,英語本土語法學家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英語只有兩種時態:現在時和過去時。表示動作狀態的一般,進行,完成和完成進行屬于體范疇;用以表示意思,情感的shall/should屬于情態。
時態是通過動詞曲折變化把事件定格在時間系統中,分為現在時和過去時。
動詞的現在時和過去時中只有三類實現形式,分別為:動詞原型,單復數和過去時。例如:
(9)I work in Urumqi.(10)we work in Urumqi.(11)He works in Urumqi.(12)She works in Urumqi.
(13)I worked in Urumqi.(14)He worked in Urumqi.
前四個句子表示現在時,后兩個表示的是過去時。
(一)人們在使用將來時的時候,更多的會體現出情態意義。使用將來時時人們往往是根據目前的現實信息,對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詮釋。由于完成體和過去時緊密相連,它們自然表示過去時。人類語言中的時間指示系統與情態指示系統間都存在著相互關系。
(二)人類語言共性的一個更高的原則是,在某種范疇內的經濟或缺省,必然在其他相關范疇內得到補償。
(三)有時態意義上的對應表明所有語言是有共性的,在各個語言中找到相近或相似的方法來表達那些相互不對應的時態類型,這就說明無論如何兩種語言是存在相互溝通的可能性的。
(四)世界上不存在有時間范疇而沒有時間詞的語言。英語時態分的較細可能跟他們的時間觀有關。
本文從時范疇的概念出發,分別對漢語和英語進行描述。通過對時態與體和時間對比分析來看,時制,時間,體是不同的語法范疇。有時態意義上的對應表明所有語言是有共性的,在各個語言中找到相近或相似的方法來表達那些相互不對應的時態類型,這就說明無論如何兩種語言是存在相互溝通的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