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摘要:李博禪的(憷頌》大名鼎鼎,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推崇和歡迎,堪稱經典之作。原曲是為雙胡琴與民族樂隊所作。該曲由“英雄”和“愛情”這兩個重要的主題交織而成,貫穿樂曲的始終。本文通過(憷頌》創作概述,在樂曲結構、主要寫作技法、演奏相關技法等方面傳達出的“壯美”之意境。
關鍵詞:楚頌;二胡;演奏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78-01
《楚頌》與青年作曲家李博禪結緣于2016年,承蒙恩師新加坡華樂團著名二胡演奏家張彬先生的邀請,在“紀念張懷德老師二胡教學音樂會”上與張老師同臺演出了這首優秀的作品。起初拿到這首作品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在張老師的悉心點撥下、在自己全身心投入地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漸入佳境,同時也被這首古典與現代相得益彰,炫技于無形的魅力之作所深深打動,其傳達出的“壯美,之意境也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典型體現,故演奏之余饒有興致將其加以淺析。
《楚頌》運用多種調式及節奏的豐富變化,表現出古時恢弘磅礴蕭殺的戰場氛圍,其中霸王與虞姬無奈交織,將我大中華文化中“執著”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執著有對江山的執著也有對愛情的忠貞。其曲式結構運用了奏鳴曲式和進行曲式,作品主要由呈現部一展開部一再現部三大部分結構組成,每一部分再由四個部分組成,全曲為六種調式交替出現,主題和副主題分別對應著英雄和愛情,兩者纏繞彼此映襯,直至全曲的終了,蔚然大觀的畫面感極強。
樂曲的開頭第1-22小節的引子由樂隊弦樂弱起鋪陳,描繪出一幅烏江之畔蒼涼悲壯的景象,引出樂曲第一部分呈現部的主題“英雄”。主奏其一以D調從第23小節慷慨奏起,這段旋律中項羽的出場是象征,結構緊湊旋律激昂充滿創意,大小調在遵從D調基礎上實現了有機替換,將項羽烏江慘敗拔劍自刎描繪得十分生動,讓人有聞之生情之感,他壯志未酬英雄末路,心懸顫動卻沒臉面對江東父老,所以,起始音雖強但不急躁,MI音作為骨干是以揉弦來體現,滾揉壓揉表現主角的沉痛。之后句型出現高八度,不過揉弦技法不變,象征著項羽的感慨。這種漫長弓且要求平穩之把位,要使得音色飽滿,對演奏者的要求非常之高。然后作品第二八小節進入D調d小調,實現了五度、七度以及八度音程轉換,讓情感得到了明顯的濃縮主題結束正逢d小調主音,屆時右手運弓出現聲音漸弱,好比一聲長嘆讓人潸然,將楚王豪氣蓋世、叱咤風云的悲喜人生瞬即消散與歷史長河之塵埃中。
然后接連部分出現,音色宏大,大樂隊出現情緒轉變,此時運用了掛二和弦,該和弦時下比較流行,確保了節奏呈現在一種平穩且祥和的狀態之下,同時另一主奏高胡溫婉響起,幽幽紅顏,森森劍影,伴著四面楚歌的韻律,虞姬以一段美艷絕倫的劍舞凄美登場,奏響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展開了副主題,起始音是c大調,音色明亮,起始音由sol向re的五度跨越,各聲部進行分解和弦配合,具體旋律實現了六度音程的大跳躍,形成一種較為寬闊的聽覺,在整體比較平穩的演奏中創造性的加入了切分音和三連音,實現了較強的舞感,使得旋律層層遞進,提升了音樂的感染力。這樣的演奏持續到57小節,主音轉入E大調,此時演奏者對主題進行了一些微調,二胡和樂隊呼應展開主旋律,如此這般使得音樂情感層層遞進,人物更加立體,讓人感覺到了項羽和虞姬的一問一答,帶著聽眾的情緒向一個小高潮前進。從演奏上來說,這一段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因為弱拍起始比比皆是,涉及到了一些滑音以及不同的力度,雖然都有對應的標注但是技術不到位還是難以支撐,不能使得音樂和故事發生聯系。這就要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反復唱譜,體悟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緒,從中找到對應的感受然后才能具體演奏,過程中要實現旋律的連貫,右手有微小的換弓動作,這才能保證左手揉弦均勻平衡,在揉動中幅度要小,要謹慎地處理滑音,各種滑音不同處理手法,不過都要保證幅度小,和弦連貫。到了57小節以后,要明確了解樂曲情緒,保證左手揉弦頻率以及力度要提升,66小節結束在sI音,為了實現譜子要求的程度,本人認為需要分弓完成,即拉弓到F,推弓突弱漸強。75小節是顯示部的結束地方,起始音為F大調,之后77、78小節變為E調,79小節再度回到F,八八小節又返回E調。在這個區間的11小節中,是從上段的結束到下段的連階段,調式的反復轉換使得情感絲絲入扣,扣人心弦,彷佛是男女主人公對美好感情的回憶卻心生無奈。
在樂隊伴奏下樂曲進入了86小節,這是展開部,二胡在一百小節演奏中實現E調小快板,主要是為了凸顯楚漢兩軍的廝殺。創作者在這一部分幾乎囊括了常用的所有節奏,在4/4、6/8、2/4、7/8、3/8、3/4頻頻變動,這便是該作品的特色之一,這給演奏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不僅要求其具有強大的記憶力要記住譜上的重音記號,同時要熟練地控制旋律,在每個節奏中間做到輕松地轉換,如臂使指輕松萬分。左手換把要干脆利索,要嚴格把控變化音的音準,而且右手運弓過程中要精準到位,特別是長短弓分配轉換,要一氣呵成,不可停頓,準確換把運弓。從146小節開始的八個小節之內,二胡演奏者要實現三連音,后十六音符以及平均十六音符,要充分利用雙弦技巧,將戰場廝殺的慘烈場景淋漓盡致的展現無余。
從165小節開始,進行式節奏出現,此時要充分利用十六音符和八音符,以期做到情感渲染,從而使得再現部出現,此旋律和“英雄”主題類似,不過演奏方式以及情感表達大存在很大差異,這段旋律在具體演奏中要實現情感飽滿,有力且均勻地按弦,這主要是為了體現項羽率領楚軍殺伐有度,這便要求演奏者要干凈利落地換把,音色要變換明顯,讓人聽覺上感覺層次分明。董仲舒曾說詩無達詁,文無達詮,這本是藝術欣賞的一個重要原則。實則在音樂中亦如是。每個演奏者對樂曲旋律的感受及技術層面的表現力不同,隨之帶給觀眾的感受亦各有不同,音樂之魅力再次體現無遺。
196小節,二胡演奏進入solo,其以快板形式出現,這是整個作品中難度最大的地方,曲作者將連弓技法以及重音節奏都充分地融入了這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當中,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先慢再快,循序漸進,以保障達到每分鐘170拍的速度,同時,要求做到快弓的顆粒性以及左右手完美的配合來保障音樂的表現力。快捷的方法是在這段難度較大的快弓段落找到旋律的規律性即可事半功倍。此段旋律以急速和華麗的技法描繪出戰爭中激烈殘酷、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之后,再現“愛情”“主題,這段副主題屬于再現部,音調需要回歸到D大調上,在演奏中做到張弛有度,大開大合,將樂曲前面鋪陳所積攢的部分的完全釋放而出。從而使音樂情緒達到慷慨激昂、動人心魄的至高點。
到了264小節后,作品已經進入尾聲,此時樂曲達到了180拍每分的速度,在5/S、6/S、2/4、4/4拍中來回轉換,為了配合樂句而出現了重音轉換,最終將氣氛推向最高潮,此時演奏要特別注意=樂句中對著重音的安排尤為重要,例如從275小節開始四小節內都是2/4拍、6/8拍和5/8拍的轉換,要根據拍號來更換具體的每小節的重音,從而一次完成,連貫順暢,不能存在任何停頓。旋律中存在音階上行和同音反復,必須要按照樂譜標注來完成,如mf-fff-fp-ff的逐漸增強中對比是十分明確的的,演奏者要特別關注。
樂曲最終在長達16拍半的顫弓力度的變化下與全樂隊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頂峰時曲終。給人以極度震撼的內心觸動,令觀眾意猶未盡,沉醉其中。
《楚頌》是作曲家在經歷別離的愁緒中醞釀而出,曲式結構新穎而不繁瑣,既借鑒了現代西方作曲的精髓,同時又不失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韻味,并能注重到樂器本身的演奏特點和音色的變化,將二胡的柔美細膩、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種種音樂表現力充分展現無余,同時,也將中國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扣人心弦,帶每一位聽眾走進故事中尋找歷史遺風,走進古時大將之凄楚壯美的愛情故事,作為演奏者應在演奏技巧及樂曲的表現力上應不斷探索創新,同時更應當加強自我的文學修養及藝術研究,擴大藝術觸及面,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如此才會賦予作品更為準確、深刻的詮釋,使得作品得到完美的演繹,希望在精益求精的音樂人的努力下,我國更多的民族音樂可以得到發揚,實現國際化,愿蕩氣回腸的壯美之作《楚頌》成為傳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