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柳
“共同體”這個概念,引自德國社會學家費迪南·滕尼斯經典文獻《共同體與社會》,指通過某種積極的關系而形成的群體,統一地對內對外發揮作用的一種結合關系,是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組合。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新教育認為,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里所接受的教育,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因而學校生活本然地就應當追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人一生經歷的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是教育的場域,在教育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共同構成教育實施的有機系統。學生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全面參與,建構多元的有效的教育實施途徑。
因此,新教育倡導家校合作共建,讓父母更多地參與學校生活,引領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我們應當把“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的現代教育理念與班級建設有機結合,把班級生活視為與學生共同創造的“正式教育”,積極從中挖掘各種教育機會。同時,公民的培養是一個宏大而長遠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
我校雖然生均占地面積小,開展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地處中心城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方面應該說是大有可為的。但目前家校之間還存在合作意愿不強、合作項目少、合作渠道少、合作方式缺乏創新等問題,需要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平等合作的平臺,在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強化合作的力度,在學習培訓中提高合作的精準度,在行動研究中追求合作的效度。
構建多元的“家校教育共同體”的有效路徑,必須以活動體驗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能更有效地創建多元立體育人環境,以家校聯動的方式形成合力,喚醒學生的生命成長的意識,激發學生成長需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良好的品格,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一、在線宣傳研討,網絡輻射引領
我們學校以“多元東川、致善致美”德育系列活動為抓手,做實、做細、做特色,以官方微博、校園網站、校訊通、校刊等為平臺,小手拉大手,將創建宣傳延伸到家庭、社區。學校建立維護運行了東川工作坊QQ群、微信群等,積極開展了在線互動式研討,及時地更新信息,將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充分發揮了學校的示范、引領、輻射和指導等功能。
二、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利提高教育效果。我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系列或專題活動。其一,傳統節日系列,諸如邀請心靈手巧的家長中秋節進課堂做月餅;端午節進課堂做粽子;元宵節進課堂做湯圓等。這類活動不僅有助于融洽親子關系,還能增強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的責任感。
其二,專題活動系列,諸如邀請交警家長講授交通安全知識;生物園的家長講授生物知識;醫生家長講授生理健康知識;金融業的家長講授金融知識;質監局的家長講授食品安全知識等。專題活動的開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更讓他們懂得了如何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充分認識到責任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感受責任的重要性,從而發自內心學會承擔責任。
三、舉行“家長學校大講堂”
與“家長進課堂”不同的是,“家長大講堂”面對是廣大家長,為家長們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臺,從而達到在家教方面共同進步的目的。比如:開展“家長學校大講堂”之班級家委會成果分享交流活動;特殊教育專題活動;“和美家校、共促成長——家校共育”為主題的“廣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走進學校”專題活動;“我與孩子同成長”的家長征文活動;以“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為主題,要求家長發揮榜樣力量,給子女樹立良好的典范的座談會等。
四、開發社會實踐班本體驗課程
該課程通過老師與家長一起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策劃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讓他們看到更廣闊更精彩的世界。社會實踐班本體驗課程促使學生把責任認識內化為責任意識,形成責任行為和責任情感,提升教育效果。學校組織策劃的社會實踐,包括研學活動,如廣府廟會、沙灣古鎮、穿越廣州等;參觀活動,諸如參觀東濠涌及博物館、廣東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館、陳家祠、永慶坊、珠江啤酒廠、垃圾焚燒廠、南越王墓等。
五、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學校鼓勵、支持家長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借助開展“書香家庭”的評選活動,提倡多買書,進行“親子閱讀”“共讀一本好書”等親子活動,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開展“愛子孝親”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承擔并堅持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倡導家長多陪伴孩子,傳承良好家風;開展“好家訓好家風好家庭”評選活動,評選出“孝老愛親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睦鄰友善家庭”等榮譽稱號,以實際行動踐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要求,引領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之一,家庭幸福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就有了切實的保障。
綜上所述,學校應積極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以有效的策略推進家校的聯動,而每一個家庭也應從自身做起,共同營造溫馨美好、和諧文明的氛圍,引領學生的良好品德與修養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責任擔當的人。【本文是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構建班級‘家校教育共同體,培養學生責任感的行動研究”(立項號:120174046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