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蘭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和家長的困惑:“我的孩子每篇課文都熟讀成誦,可是文中的生字卻很多不會”“我班的學生聲母、韻母背得很順溜,但是一聽寫卻不及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念口王”現象,這是一種唱歌式的“假學會”現象。平時,孩子們會背、會讀、會唱,很多是跟著同伴濫竽充數,無意識地“念口王”,并沒有真正掌握。如何破解孩子的這種“念口王”現象,而真正學會呢?筆者通過各種實踐驗證,摸索出破解這種“念口王”的有效做法。
一、現象
教師通常的做法是齊讀課文,聽起來書生瑯瑯,很整齊、認真。但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口跟著念,眼睛卻沒有看書本;有的還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一邊跟著念,一邊搞小動作;有的孩子雖然盯著書本,但也是跟著感覺走,精神游離在書本外……這樣讀書收到的效率有多高?
二、驗證
一天早讀,我站在一個識字率不高的孩子身邊,她讀得很認真,也很流暢。讀完后,我說:“讀得真好,文中的字認識嗎?”她并不自信地微微點了一下頭。我隨機從文中指了幾個生字(遮住音節),結果她就被難住了。
三、思考
這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其實在熱鬧的齊讀背后隱藏著不少“東郭先生”。怎樣才能每個孩子有意識地讀,讀出實效,讀出質量?
四、對策
針對這個現象,我嘗試把以往的齊讀變成“闖關讀”,讓孩子們自主、互助地讀,有效糾正了“念口王”現象,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關:孩子各自順著點讀課文,要求遇到不會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請教同學(為什么要指著讀,這是為了引導學生心到、口到、手到,做到注意力集中)。
第二關:同伴互助——我指你讀,你指我讀,讀錯的字標記出來,互教互學(抓住孩子好勝的特點,讓孩子相互監督,相互檢查,相互配合,有效提升了孩子讀書的注意力)。
第三關:倒著讀。在過完前面兩關后,引導孩子們挑戰倒著讀課文。孩子們覺得很好奇?“老師,怎么倒著讀的?”“你們順著讀很流利,如果能迅速倒著讀出來就更棒!”每當這一關,我會發現:很多孩子的速度比順著讀明顯要慢得多了。因為倒著讀,孩子對文中的生字如果沒有掌握,他就被卡住李,或是從頭回憶,或是借助拼音。而這個過程,恰恰是引導孩子強化印象和有效復習的過程。雖然速度慢,但很有效。只有少數聰慧的孩子,他們會比較快地開完“倒車”。孩子們覺得“倒著讀”很有挑戰性,挺好玩,讀起來專注認真。用“倒讀”課文的方法檢測孩子的生字認識情況,可以考驗孩子的反應能力,因為越聰明的孩子讀得越快,很有成功感。
五、結論
也許連老師們也覺得奇怪:倒著讀?不可思議吧。認為:這不符合邏輯啊,不是亂來嗎?我通過自己反復教學實踐,非常負責任、自信地告訴大家:低年級,教師適當的引導孩子倒讀,可以有效糾正孩子“念口王”現象,加深孩子對拼音、生字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六、論證
我們學校是一所大學校,每個年級班級多,我在二年級中選李兩個水平相當的做試驗:一個是還是用原來的方法組織孩子讀課文,一個用這種“闖關”方式引導孩子倒讀或打亂順序讀。半個學期后,對這兩個班孩子的識字情況進行檢測。結果讓人出乎意料:一個班71%,一個班92%,常引導孩子打亂讀、倒讀的班識字過關率高出了近20%。試驗數據讓我更堅定了這個做法。
七、推廣
我把這個“闖關”做法分享給一年級語文老師。因為一年級孩子在拼音學習上“念口王”現象也比較嚴重。引導大家在平時拼音教學中要善于打破常規,建議大家避免單一的順著讀、背、默。經常讓學生用“闖關”的方式相互打亂點讀,或是倒著讀。老師們帶著半信半疑嘗試起來,一段時間后,孩子的拼音過關率明顯提高。
引導孩子用“闖關”的方式打亂順序讀、倒著讀,有效強化孩子的有意記憶,破解“念口王”的假學會現象,提高學習效率。俗話說:教無定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在教學道路上總會發現別樣的風景。
綜上所述,如何加強孩子的有效記憶,不使學生讀書濫竽充數,為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有很大促進作用,也使學生學到應有的知識。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