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在語文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賞與寫高度融合,以賞學寫,以寫促賞,從而實現賞與寫的“相互融通”。倡導“賞寫評”結合,用賞析詩歌、創作兒童詩、評議兒童詩相整合的辦法,能讓學生的學習力與創造力得到自由地發揮。
一、讀詩賞析
低年段學生識字少,語言表達還不夠精確,但形象思維活躍,又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詩歌中的語言能有效幫助他們讀懂詩中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在閱讀兒歌、童詩和古詩等優秀讀物的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快樂地走進閱讀,讓心靈在美好事物中得到浸潤,而且能有效激發他們內心深處感受美、創造美的欲望。例如,在學生小組活動中,以各自不同的主題閱讀相關的兒童詩,有的小組以“家庭趣事”,有的小組則以“考試”為主題等,學生們分小組分主題閱讀大量相關作品,在名家名篇的指引與啟發下,為學生自己動筆寫兒童提供參考。
二、仿寫創作
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也會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引發創作詩歌的沖動,他們的詩歌創作可能處于模仿階段,應該給予充分鼓勵。嘗試性的詩歌(仿寫)創作最好有學生的普遍參與,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天賦可能有所差別,但無論寫作質量如何,都應該給予正面的評估。不過詩歌教學并不以學生的詩歌創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和目標。可以根據學生在賞析童詩的過程中的思考,發散思維,發展語言。喚醒學生的自身生活體驗,延伸拓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轉變觀念,鼓勵學生相信自己,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師,使其思維朝向獨創和新穎。
兒童詩創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仿照詩中的“話”進行白描。詩歌或高度凝煉的語言,或獨特的修辭,或描繪簡單有趣的畫面,這些都是孩子們寫作的最直接的素材。在寫詩的過程中,孩子去探索詩歌里描繪的世界,喚醒已獲的生活體驗并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直觀地表達內心的真實的情感。
2.抓住詩外的“話”進行創作。許多詩歌與其他體裁的文本都有這樣一個特點,故事的結尾(有的童詩寫的就是一個小故事)又是一個新故事的開始,就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創編的形式表達續寫故事。
3.聯系詩外的“畫”進行創編。在詩歌的教學中還可以讓孩子們說出想象的畫面,在描述畫面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創作與修改所寫的童詩。
4.根據詩中“空白”進行創作。許多詩歌在畫面的設置或語言的敘述上,都留有一定的空間,留下了許多“空白”,這些“空白”留給孩子去想象,去創造。教師就要善于抓住詩歌的空白處、爭議之處,或是學生情感的噴發點讓學生進行想象創作。
三、評議修改
詩歌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由反復的認知進而創造,發掘其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童詩創作評議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評價自己和他人在鑒賞過程中的結論、思路、方法;凸現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批判性、質疑性和深刻性;提高鑒賞詩歌品位,進而提升語文的整體素質,學以致用。
詩歌創作貴在善于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的方向與個人閱歷和社會背景有關,與約定俗成的民俗觀念也有關,只有聯系才能理解深刻,只有多角度解讀才能達到深刻。
在部編本小學語文兒童詩歌這類體裁的教學中形成“賞——寫——評”結合的“三環”模式,為以后兒童詩歌教學課或童詩繪本課建立模式提供可行性依據。
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契合關系,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可以成為兒童內心世界的容器,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張地說,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一種色彩,烙上一個印記,帶來一種節奏。”所以,我們依托兒童詩的教學研究讓學生從詩歌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嘗試用詩歌的精華來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以期使中華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發濃郁的芬芳。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