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勤
作為人文學科,語文教學理應擔負起生命教育的職責,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把生命意識與閱讀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教學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在認識生命的價值,珍惜生命的基礎上,有著堅毅的心情、曠達的氣度、豐富的情感和莊嚴的胸襟,超越自我,將生命融入到社會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一、通過閱讀教學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尋找支撐點
1.教育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
通過幫助學生認識生命,進而欣賞生命的豐富與可貴,學習如何珍惜生命與尊重生命,引導學生用愛心經營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如在賞析品味臺灣作家張曉風的《敬畏生命》時,可結合她在文中的敘述:“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的樹正在飄絮,“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是偶然風起所帶來的”——在漫不經心、司空見慣的態度中,作者“漸漸地”“吃驚”起來,那些樹“整個下午”“整個晚上”,都“漫天”地飛絮,吸引得她不由自主地第二天又去看它們,“情形完全一樣”,因此她“詫異和震撼”,來引導學生注意到近在咫尺的生命,從而認識生命。試想我們曾經為一朵花的枯萎而傷心,為一只昆蟲的折翅而悲憐,更何況是人的生命呢?連法國哲學家史懷澤也在他的《敬畏生命》里面首倡敬畏生命,人的個體生命、人的生命價值具有先驗性,是一切價值判斷的前提和基礎。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上其他的人生價值。當然,其它如《生命 生命》《紫藤蘿瀑布》等課文也都是以此為主題的。
2.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欣賞自己
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他們有血肉、有大腦;有情感,會思考。因此,我們要遵循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引導學生關注生命存在的意義,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蒙田在《熱愛生命》中說:“如果我們覺得生命不堪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只能怪我們自己。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惱。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我才能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暫,越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蓖ㄟ^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白“歡樂安逸時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艱難時不要垂頭喪氣,要以從容的心境勇敢地面對現實人生,從春天的一叢小草一只蝴蝶中,從秋日水中流動的月影里,發現美之所在,找到快樂的源泉”。
通過學習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我們可以感受到海倫以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溝坎,莎莉文老師則用博大而深沉的師愛改變了海倫的生命軌跡。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光明有聲音的世界里,我們身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用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更溫暖。因為只有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才會產生發自靈魂的愛。
同時,在朝夕相處中,教師也可通過適時的稱贊,利用課文中的內容隨時進行“自我欣賞”的教育,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特質,學會欣賞自己,建立自信的人生觀。這一切,可從構建和諧的課堂生態開始。如師生關系的和諧。教與學之間應該是平等、協商、和風細雨式的,而不應該是君臨天下式的。老師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樂學生之所樂,憂學生之所憂,把握學生知識的生成點,明確學生的發展方向。課堂上,一切順乎自然,老師順學而教,學生順心而學,師生同處于教與學的快樂之中。其次如生生關系的和諧。因為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故我們可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合作,輔以討論、探究和互動的學習方式,實現“共識、共享、共進”。
二、通過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現行教學體制特別是應試教學的弊病就是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和學習的機器,而不把他們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積極開展與閱讀教學活動相結合的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豐富學生的情感。
1.開講座,傳授生命知識。通過開設文學講座,把文學講座和生命意識結合起來,將一些著名作家的生命觀,或在小說等文學形式中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作為講座的內容向全體學生講解,使學生了解作家對生命問題的看法和思想動態。另外,也可通過舉辦主題班會、主題校會、校園書市等來實施。
2.辦???,寫出對生命的感悟。隨著生命意識的逐步滲透,學生對于生命問題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對生命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漸趨強烈,寫作的情緒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此時因勢利導,把學生的作文結集,利用文學社期刊或班刊,把這些對生命的認識感悟理解予以發表,更能調動學生情緒,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生命意識必然增強。
3.走出校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現代語文教學講究大語文教學,閱讀教學不僅僅可在課堂上完成,更可在課外的時間里進行。而關于生命問題正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極好題材,組織學生走出去,去調查周邊地區的物種情況,人民的生存情形,人們對于生命問題的看法等等,然后寫出調查報告。通過學生的親身調查,學生對于自己的生存環境會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問題就會更加深入學生心中。
三、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生命質量,尋找閃光點
提升人的生命質量,是教育本身的職能,也是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職責,這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尤為重要。把教育真正當成人的教育,把學生的發展從知識層面提升到生命的層次,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內化與生成,更要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與價值的提升。如何用語文提升生命的質量,使學生成長為一個個有著豐富生命層面的、立體的人呢?
1.拓展生命的寬度。有人說:“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边@話說得十分樂觀,正視現實,卻又堅持理想,力求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價值來。事實上,在語文教材中,有許許多多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也以各種形式發表了這一生命宣言,如果我們能夠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生命,讓學生越來越善良,感情越來越豐富,甚至可以有魅力地流淚,引導學生善于繼承,勇于創新;教導他們學習正確的思考與明確的表達,并懂得思考是智慧的開端,表達是溝通的源頭;幫助學生理解熱情能夠使人永遠年輕,充滿朝氣,而理性也能夠讓人走向成熟;引導學生用熱情去擁抱生活,用理性去思考生活;教育學生認識團隊精神的可貴,理解競爭意識的重要;促進學生與社會環境的互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四海一家的觀念,能關心每一個地球人;引導學生思考“小我”與“大我”的關系,理解社會主義,關心認識弱勢群族,學習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
2.鍛造生命的厚度。生命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經得起敲打。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作者豐富的生命積淀?哪一篇不是作者醇厚生命的再現?用心學習這些作品,鍛造生命的厚度,才算是不辜負語文,不虧待生命。如在學習《生命 生命》一課時,同學們就圍繞“課文中三個事例按什么排列?為什么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些同學認為:三個事例按生命的價值由小到大排列,雖然小蟲子、香瓜子的生命價值小,但它們的生之欲望和強大的生命力,卻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和贊美;另外一些同學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作者是按三個事例所蘊涵的意思排列的,三個事例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生命是短暫的,應該珍惜生命,表達了作者要好好地使用生命的思想;還有一些同學認為,三個事例是按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排列的,小昆蟲自我珍惜生命,瓜苗生命力強大,人有了生命意識,感覺生命,嚴肅思考人生,既然小昆蟲、小瓜苗都如此珍愛生命,何況人?表達了作者希望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價值的思想,等等。同學們都據理力爭,言之鑿鑿,在爭論中逐步理解了感受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嚴肅對待人生的道理。這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限制,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讓學生尊重自己的心靈,不盲從、不媚俗、不拘泥于陋習陳言、不屈從于世俗成見,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命能力和獨具個性的心靈品位……
3.發掘生命的深度。任何一種生命,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深度,才會具有很強的自我再生能力,才能得以長存。人的生命尤其如此,若是沒有深度,是很難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的。而語文,正為我們提供了在平凡的日子里領略不平凡的生活,思考不平凡的人生的一個平臺。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懷對于人生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而崇高的理想,胸懷祖國、民族甚至全人類;教育學生認識個人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之中的,個人對于時代既有權利和機遇,也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確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位置;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的悲哀不是生命的早殞和易逝,而是那些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教育學生懂得即使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燦爛”,也可“死若秋葉之靜美”,活就要活得充實,死要死得有尊嚴;引導學生將個體生命置于茫茫宇宙之中,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長。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