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嫚
摘要:精準扶貧是推動國內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決策。本文闡述了精準扶貧的概念、高職高專支農助農的作用及現狀,通過設計藝術、繪畫藝術、電影藝術以及音樂藝術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精準扶貧環境下高職高專藝術專業支農助農的途徑,旨在為相關教師提供理論性參考意見,確保支農助農方法的實效性。
關鍵詞:精準扶貧? ?高職高專? ?藝術專業? ?支農助農? ?途徑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171-02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各領域都發揮了專業優勢,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所以開展支農助農活動至關重要,既能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能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有效提升個人價值和社會效益。
一、精準扶貧概述
精準扶貧即是針對鄉村的貧困程度和實際情況落實科學有效扶持手段的形式。精準扶貧思想在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期間被首次提出,與粗放扶貧之間形成明顯的對比。粗放扶貧局限性在于趨于形式化,扶貧數字和資源數量準確性不強,甚至容易滋生腐敗,難以有效確保貧困幫扶。而精準扶貧是通過系統有效的扶貧政策強化群眾舉薦、實際調查、張貼公告、抽樣調查以及錄入信息等流程,使扶貧真正落實到位。
扶貧環境下支農助農的形式豐富多樣,從物質資源到精神文化,只要能推動貧困區域發展的形式都屬于扶貧范疇,而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高專藝術生通過精神文化建設實現的支農助農。
二、高職高專藝術專業學生支農助農的作用
高職高專藝術專業學生支農助農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落實德育教學。高職高專的主要功能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既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品行端正,樹立正確的三觀。支農助農是從學生德育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社會現狀,感受貧困區的艱苦條件和質樸民風,學會善良待人、誠實守信、盡職盡責、珍愛生命,增強民族信念感,明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當前的學習環境,在以后的課堂中更要積極主動,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為國家的繁榮而奮斗。
其次,增強實踐能力。現階段藝術專業實踐活動局限于戶外寫生、自我創作、學校實習等,存在一定的單一性和局限性,支農助農環節能豐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和思維意識,探索鄉村建設的更多可能性,增添人生閱歷,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藝術的實效性,將新知識帶入貧困區域,使鄉村融入更多藝術因素。
最后,推動鄉村發展。藝術專業學生落實支農助農政策能推動鄉村的經濟、教育和文化發展,學生可以深入產品設計、學生教育和文化傳播中,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完善助農過程,將藝術專業知識帶入到鄉村小學,完善小學知識結構,激發當地學生對知識獲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三、高職高專藝術專業學生支農助農的現狀
現階段,很多高職高專已經參與到了支農助農活動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仍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下鄉”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
其一,師生認知度不高。部分院校師生對支農助農的認知度不高,過于重視課堂專業教學卻忽視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致使支農助農活動開展效果不佳。很多學生將此學習環節作為完成學校交予的任務,在活動中缺少主觀能動性,依賴較強,按照教師布置的內容按部就班的完成,失去了支農助農本身的價值。
其二,難以發揮專業優勢。傳統的學生支農助農多以同樣的形式展開,如探望貧困戶、宣傳、支教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藝術專業應發揮其特長,豐富支農助農形式,將知識與技能融入到鄉村建設中,使支農助農呈現出更多特色。
其三,時間配置不足。就目前形式來講,支農助農多集中于學生寒暑假階段由其自行組織前往,學校集體活動過于缺失,一方面在于教學時間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實踐活動多以其他形式存在,所以高職高專院校應合理配置時間,增加支農助農活動頻率,確保精準扶貧的有效落實。
四、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高職高專藝術專業支農助農途徑
著名的馬斯洛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種,一為生理需求;二為社交需求;三為安全需求;四為尊重需求;五為自我實現需求,而藝術屬于第五種,是自我精神與價值的升華,但貧困群眾的需求卻是最低層次的溫飽富足需求。這樣看來,二者之間并未存在直接聯系,實則不然,藝術能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帶動經濟的發展,所以應利用專業知識確保支農助農活動開展的實效性。
(一)設計藝術
河南省洛寧縣是藝術扶貧最具代表性的體現,藝術家在山谷邊設置了用于積水和儲物的陶缸,通過科學的排列技術使整體呈現出優雅唯美的姿態。這些裝置藝術除美觀性外還具有多種功能,有的是垃圾桶;有的是花盆;有的是警示標志;有的是圍欄……眾所周知,陶藝文化歷史悠久,屬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而鄉村中設置的陶藝既能體現藝術的自然感和功能性,還能裝點鄉村環境,獨具創意風格。所以,藝術專業學生支農助農也要以此為參考,開拓思維,為貧困鄉村帶來更多的視覺享受。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從小型設計創作出發,如“竹藝燈”的制作,既能獨具自然之美,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又能就地取材,節省能源,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竹藝燈”還可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如十字繡、漆藝、編織藝術、彩繪等,再安裝環保節能燈,裝飾貧困鄉村學校的教室環境。再如“創意鐘表”的制作,主要應用環保原料從崇尚自然的角度出發使鐘表更為美觀大方。
除此之外,設計專業的學生還可以為農產品的推廣集思廣益,通過創新美觀的包裝設計為農產品增添更多市場競爭力,再利用互聯網平臺宣傳推廣貧困區域農產品,獲得更多消費人群,提升產品影響力,利用專業知識帶動扶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二)繪畫藝術
繪畫藝術走進貧困鄉村形式多種多樣,如“墻繪”,將政策宣傳內容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墻壁上,群眾可以通過耳濡目染滲透政策內容,還能起到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墻繪”走入校園可以將校規校紀和道德教育等內容生動趣味的呈現出來,使環境發揮其教育功能。水彩、油畫、素描、彩鉛、國畫等繪畫可以走進課堂,使貧困區域的學生掌握繪畫技巧,還可將看完的書籍贈送給當地學生,提升其文化素養。書法也是繪畫專業必備的課程,學生可利用所學知識教鄉村孩子們寫毛筆字,在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練習寫字,為學習奠定基礎。
(三)電影藝術
2018年的一部描寫扶貧題材電影《十八洞村》獲得了各界的好評,起初由于這部作品選材上吸引力不強,口碑并不是很好,但在上映后卻給觀眾帶來了意外驚喜,由此可見電影藝術在支農助農中也能發揮作用。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快節奏的生活帶動了微電影事業的發展,也為電影藝術專業的學生增添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學生可以以貧困鄉村為題材錄制微電影,豐富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體現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映精準扶貧的工作現狀,將土地上的質樸民風展現出來。電影藝術在支農助農環節中的融入既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還能提高社會各界的扶貧意識,真正意義上提升社會效益。
微電影的宣傳和推廣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APP等擴大宣傳力度,為支農助農增添新的定義。制作者和網友們可以就視頻展開交流互動,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扶貧助農中,實現外界的宣傳和引導,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促進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
(四)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類學生可以準備歌曲、舞蹈、樂器等表演,通過組織聯歡晚會帶給貧困鄉村群眾精神享受。編排節目時可結合當地現狀,邀請當地居民參與其中,增強節目效果。學生還可將音樂教學帶入到當地課堂中,通過學習唱歌跳舞或樂器表演讓孩子們接觸更多音樂方面的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為家鄉爭光添。
五、結語
總而言之,藝術專業學生應在精準扶貧視域下提供支農助農意識,促進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的有效結合,在支農助農活動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轉變傳統守舊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豐富鄉村文化,提升青年支農助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玉淑,韓江河.互聯網+背景下廣西農特優產品營銷問題與對策——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助農校企合作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9):262-263.
[2]楊家喜.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新形式——以武漢“新青年下鄉”活動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