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仁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群眾文化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積極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工作喜迎改革。本文就新形勢下如何跟上時代發展,談談群眾文化工作的思想和工作創新。
關鍵詞:群眾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12-01
新時期,隨著物資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需求。黨的十九大對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此推斷,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都對文化工作有了更高的需求,文化工作必須跟上時代步伐邁上一個新高度。
一、體制改革,群眾文化與時俱進
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得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改革后國家旅游局將和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所以因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快確立和完善工作體制,調整工作目標指向,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先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優良的傳統工作方式不能丟,群眾文化工作重點應該繼續在以下幾方面抓好落實:
1.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完善落實辦公場所和場地建設,這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載體和硬件設施,也是順利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及服務的綠色通道。
2.群眾文化指導、輔導、培訓工作。群眾文化工作必須與群眾緊密結合,沒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工作便無從談起,群眾文化的重點是面向群眾。
3.落實文化惠民工程送戲送文化下鄉。為偏遠地區民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群眾的美好期待,這是全面做好群文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是貼近群眾、融入群眾和實現“兩為”方針的最好體現。
4.有計劃地安排節日活動、文藝演出、舉辦展覽,增設免費開放日。各項工作適當量化管理,參考量化列入年終考核。此外還要注重與文藝和宣傳部門、精神文明辦、廣播電視臺、以及圖書館等其他部門緊密合作,通過聯合協作整合社會資源,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效力。
二、思想上突破,實現創新性發展
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突破,大膽推動文化創新。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打破思維框架束縛,才能實現群眾文化領域創新性發展。
1.建立文化聯盟。將本地區散落各地的技術力量串合起來,共同搭建舞臺聯手“唱戲”,這種優勢互補、區域聯動能激發工作活力,增強群眾文化實力。這種聯動模式能給群眾文化工作開辟更大舞臺和更廣闊的天地。
2.用好信息網絡技術。嘗試運用互聯網手段,連通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美術館、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動信息。市民通過移動手機互聯網站等渠道,掌握本地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網絡可以交流探討文化活動。
3.走出去,引進來。一是群文活動要深入群眾與群眾互動,征求群眾意見,尋求改進措施。二要把群眾引進來讓群眾參與。群眾的參與度是評價工作優劣的標準,群眾高度認可的活動才是成功的活動。群眾文化工作一定要突出“群眾27一--字。
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人。聘用高素質精尖人才,深入群眾文化工作實踐,并在工作中探求文化理論研究,深入挖掘本地區特色和歷史文化進行創作,想方設法走出一條本地文化工作新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時,強調要“提升文藝原創能力,推動文藝創新”。群眾文化必須選聘一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只有在這些領頭羊的帶動下,群文工作才能不失目標地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主管部門應該制定獎優罰劣政策,讓職員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三、依托城市優勢戰略,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結合
旅游業發揮文化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由很多因素和多重文化內涵構成。舊工業城市是冰冷的感覺;而現代旅游城市是審美感覺,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的浪漫情懷。
現在國民經濟實力增強,人們生活方式有所轉變。旅游成為當下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了一項時尚活動。旅游城市要重視發揮好文藝演出團體作用,繼承并創新民族傳統節目,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呈現出來,增加旅游城市娛樂氣氛。文化工作做得好,不僅能夠提升城市品位,同時也能改善文化氛圍,增強人文素養。
政府宏觀規劃下要把城市文化布展納入行政管理范疇,強化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把公益性文化事業納入全市宏觀發展框架,把重大節慶活動也融入到群眾文化,再嘗試從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文化道路。
四、結語
現代化城市高樓林立,作為城市基本功能的商貿、郵政、金融、信息中心以及制造生產企業隨處可見,但要做到別開生面極具文化色彩,成為馳名的文化名城卻是很難,這需要濃厚歷史積淀。故此,無論是城市設計者還是文化工作者,都要繼承好歷史文化,同時謀求文化創新為城市謀長遠,努力為城市添加新的時代文化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