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摘要】改革開放的大門敞開得越來越大,我國已進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時代,國家、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創新思維的具體特性、新型師生關系、發展想象力、教學方法、創新思維的品質和能力等諸方面論述了創新教育。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敞開得越來越大,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核心研發技術還需要更大提升,一些高精尖端技術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例如2018年的“芯片事件”。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雙創”的戰略思想,號召全民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能因循守舊,囿于傳統的思維模式。為了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們現在就要“從娃娃抓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創新思維的具體特性
創新思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屬性。
第一,思維表現的超常性。創新思維表現為思維發展過程的突變性、跨越性和非邏輯性。
第二,思維形式的綜合性。創新思維常常既包含有抽象思維,又包含形象思維。
第三,思維空間的開放性。創新思維常常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來思考問題,將文章中描繪的意象置于已有知識架構的視野里來想象和分析理解。由此,在創新思維過程中產生收斂思維和發散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等等。
第四,思維結果的獨創性。這是創新思維的本質標志之一,也是我們培養的終極目的,在思維的最后階段常常以靈感(頓悟)思維結束,最終形成新的意向,挖掘出文章的深層內涵,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目的。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實施教育創新的最根本路徑在于打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教師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教育創新的重要前提。在傳統教育中,教師的職責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學高為師”就成了我國傳統的好教師的標準。按照這種方法培養和教育出來的學生,只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在他們的身上永遠也不會有奇跡發生,也無法適應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內涵應該是“互為朋友”“情同手足”“融為一體”“教學相長”。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原則是:認識學生是根本,相信學生是基礎,尊重學生是條件,熱愛學生是關鍵,幫助學生是目的。在課堂上,教師不要一直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高高在上,和學生“涇渭分明”,要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引導他們質疑探究,發現新問題,找到新方法。善于發現和鼓勵“不聽話的學生”,挖掘他們的奇思妙想。在互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發展自我,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會慢慢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不要低估想象在創新創造方面的作用。試想,一個空間想象能力差的人就連最基本的立體幾何都學不好,能有發明和創造嗎?所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尤為重要。創新性活動由于創造性想象的參與,才能結合以往的經驗而形成新的形象,創造性想象是創造性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放飛想象,創造獨特、新穎的新形象。例如在《白楊禮贊》中,對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在廣闊無垠的黃土高原上有一條柏油路,在道路的兩旁生長著筆直整齊的白楊樹,它們粗壯遒勁地聳立著,保護著車輪下的路面,就像哨兵保衛自己的家鄉一樣,一動不動,日夜守護著。”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白楊樹象征意義的理解。
學生在知識自我建構過程中,在尋找解決問題策略過程中有常規的思考,也會有超常的想法。我們要引導和發現學生超常的、獨特的、新穎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華;使學生的創新不僅僅局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展到課文的深處,例如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另一方面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在對作品進行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然后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師講評,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所體現出來的生命美和力量美。一個人的品德在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說,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個化未知為已知的過程,也是知識形成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常常始于問題的提出,終于問題的解決。因而,發現新問題在對文章的理解探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小說、散文、議論文、說明文等,無論哪種文體的課文,都要明確提出問題,透過表面去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準確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作者意圖。
其次,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和解決問題,允許學生辯論。美國當代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羅迦·費·因格在《談創造性思維》一文中論述了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問題,突破過去人們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論斷。他說:“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種數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在往往不靈了。正因為如此,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p>
總之,創新教育是我們這個時代教育的主旋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的時代呼喚創新精神,教育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責任,教育發展,任重道遠。我們應不負眾望,不斷進取,開拓創新,搞好創新教育,為國家、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教師對每一名學生都要充滿期待,要抓住小小的一點苗頭,及時啟發引導,使具有創新思維的小苗將來長成一棵具有創新能力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趙鵬舉.教學中的情景設置[J].甘肅教育,2017(08):45-46.
[2][英]H.斯賓塞.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