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
【摘要】文章在闡述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基礎上,簡要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現,最后重點探討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
【基金項目】長沙市2017年度科技指導性項目(ZD1701013);2017年度長沙市社科規劃一般項目(2017csskktzc03)。
大學生是文化繼承、發揚與傳播的重要力量。新時期下,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是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強國的外在要求,同時是大學生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內在需求。新時期下,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是實現高職院校長效發展、大學生自身有效成長的內在需求。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國家層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偉大夢想實現的推動力,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前提,是團結中國人民的凝結劑,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定心丸”。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本質上是在提升其文化素質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指引其將“個體夢想”主動和“中國夢”相結合的過程,本質上便是加快中國夢順暢實現的過程,便是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團結中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從而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成長為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從而讓其為我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學生層面:是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個體自身成長的需要
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著不同的內涵。立足于人生觀維度,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主動了解和積極傳播;立足于世界觀維度,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科學認知態度;立足于價值觀維度,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從實際層面而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所讀學校、對自我在文化認知方面是缺少科學態度與相應的自信的,簡單而言,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自覺呈現為不理智、不自信的形態。為此,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修正其文化認知,培育高職院校大學生樂觀自信的文化情感,進而讓其科學、理性、深入地了解與對待中外不同文化,提升文化品鑒水平。
(三)學校層面:推進高職院校健康、長效發展的需要
和本科高校相比,職業院校發展的時間比較短,文化積累在時間比較短的情況下難以形成,特別是很多職業院校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大多注重硬件設備配置、和用人單位的合作等,而不注重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這多多少少妨礙了高職院校的長效發展。加強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可以提升其和高職教師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和驕傲感,讓高職文化得以發揚、發展,進而提高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關注度,推動高職院校的長效、健康發展。
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缺乏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
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單單包含當前國內留存的文化,從歷史角度而言,還應當包含曾經屬于我國領土范圍的文化、一些藩屬國的文化。雖然有些藩屬國當前不屬于我國領土范圍了,然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其曾是我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即便是現在,其依舊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一些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此有錯誤的認知,一方面是因為缺少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是因為態度不堅定,更關鍵的是缺乏文化自信。
(二)未足夠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
和本科高校的學生比較,無論在文化敏感度、政治敏感度還是在經濟敏感度方面,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整體都較差,進而對當今時代主流文化的認知停滯在比較淺顯的層面。比如,不相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繁榮復興;將引進的發達科技認同為先進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把社會主義政治與文化混為一談;等等。
(三)對待外來文化盲目追隨,缺乏理想判斷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對外來文化盲目認同,盲目追隨,通常也是因為對其的認知不正確。恰是由于對外來文化認知不深入,對外來文化底蘊認知不到位,才會盲目認同乃至一味效仿國外的生活模式。外來文化自然有其精粹之處,然而也必定存在不足。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當有一定的文化品鑒力,不可盲目認同,乃至盲目追隨。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一)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
依托文化自信,讓高職生的理想信念更牢固。高職院校大學生大多重視動手操作,有很強的實踐意識,為此對其文化自信的提升可借助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另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外來文化滲透缺少相應的警惕,較易被外來文化所影響,容易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問題。為此,積極提升文化自信,讓高職院校學生在我國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找到理想信念的文化支撐,在紅色革命文化中吸取堅持不懈、追求勝利的大無畏精神,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科學文化的營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牢精神根基,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
(二)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和辨別力
在目前背景下,職業院校大多借助思想政治課來指引學生深化政治認知,積極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和辨別力,指引其科學分辨外來文化的精粹和缺陷,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任課老師,應當多給學生展示正面與負面的實例,使學生不斷提升自我認識、剖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使學生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日常運行和管理活動中,深化其參與認知,提升其思考能力。有效利用社團、團組織、學生會等各種學生組織的功能,提升學生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能力等,讓學生善于反省與思考,進而提升其對正確與錯誤的分辨能力。
(三)注重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方式的創新
文化自信的培養是一個包含培育主體、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客體等諸多要素的過程。
一是互聯網時代。個體是信息生產者的同時也是接受者,這便為高職院校大學生了解、認識、傳播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快捷平臺。我們可指引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借助開放、自由、互動性強的網絡社交平臺,傳播文化自信的內在含義和重要作用,在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文化自信認知的同時,還可以讓高職院校文化帶動效能得到有效發揮,引起積極的社會反響。
二是新奇的培育方式。協同育人通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為此高職院??山涍^和用人單位、家庭等一同培養學生,讓文化自信的培養方式更多元化。比如:依托家庭力量組織尋求姓氏來源,發揚優良家風活動;依托用人單位力量,讓學生到用人單位中見習,體會優秀組織文化的內涵;依托社會力量,借助紀念館、名勝古跡等深化對傳統文化地認知……
三是新穎的培育內容。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傳統文化一同組成的文化自信的知識系統韻味悠長,含義頗豐。內容的選取第一應當以“精”為原則,也就是選擇精粹,可以為高職院校大學生“三觀”的提升提供有益的營養;第二應當以“實”為原則,也就是在具有熏陶力的同時具有啟迪性,可以引導高職院校的學生構成明確的文化自信意識,改變文化自卑的現狀;第三以“簡”為原則,也就是內容簡練,不可繁復冗長,讓高職院校的學生用盡可能少的時間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第四以“趣”為原則,即以形象的實例、以生活化的趣味語言講解內容,提升教育成效。
四是以前教育的主體都是本學校的老師,而伴隨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與網絡資源的大大增多,教育主體的類型逐漸多元化,學生掌握知識的渠道也逐漸多元化,比如微課、電視中的文化講壇節目、慕課等。
(四)注重由“知”向“行”的逐步轉化
高職院校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應當注重由“知”向“行”的逐步轉化,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內化,具體如下做法。
1.組織校內實踐活動。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比較熟悉和了解的實踐活動是提升高職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方式。經典誦讀活動,可以讓學生領會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學生自行舉辦的辯論賽、自行組建的文化社團等,能夠在溝通探究中加深對文化自信的認知;影響廣泛的文化藝術節的組織,不但可以展現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個人文化自信風采,還能夠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傳播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
2.組織校外實踐活動。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校外實踐是其參與實踐活動最廣泛的空間,是提升文化自信最有效的基地。可指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邁出學校參與公益活動時,不但為群眾提供各種技術方面的服務,還自覺發揚與傳播民族文化;在寒假與暑假時走到文化比較匱乏的鄉村、偏僻地區的學校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文化自信;到展覽館、歷史博物館等做志愿者,為游人講述文化知識;和本校的外國交流生進行文化交流……類型多樣的實踐活動均有利于培養高職生的文化自信,還增大了教育的影響范圍。
【參考文獻】
[1]楊利英.以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強化高校學生文化自信[J].安陽工學院學報, 2018(03).
[2]王靜.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路徑[J].北方文學(中),2018(02):170.
[3]王隆淵.談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失落與重建[J].甘肅教育,2018(12).
[4]程偉.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學生價值觀養成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