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林 林偉健 鐘禮君
【摘要】為適應社會對實踐與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文章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踐與創新平臺搭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四個方面探索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對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機械類專業;獨立學院;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提高廣西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2013C205);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探索和實踐——以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模具專業為例”(2016JGA428);2016年度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教學重點推進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廣西民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7MB27)“‘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線教學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2015年10月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自2014年成為廣西區首批4所整體轉型的試點高校之一,正積極探索創新型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的模式。機械專業集群作為學院重點專業集群之一,始終堅持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宗旨,努力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培養實踐能力高、具有創新精神的機械類應用型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一、明確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組織各專業教研室根據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標準,開展廣泛的企業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根據調研及教學實踐過程的反饋情況,修訂了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機電融合的發展方向,培養機電復合型技術人才,梳理各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應用能力,根據能力設置對應的支撐課程,實踐學時達到40%以上。同時,邀請來自企業及其他高校的校外專家對修訂的培養方案進行評審,保證所修訂的培養方案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搭建實踐與創新平臺,培養應用型人才
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離不開專業平臺的建設,只有通過有機整合和增設一些提高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平臺,為學生的培養提供支持和保障,才能更好地為專業建設服務,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機械工程系實踐與創新平臺主要有系實驗實訓中心、校屬工業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如圖1所示。
圖1 實踐與創新平臺規劃圖
系實驗實訓中心劃分為機械基礎實驗室、工程能力實訓室、創新設計實驗室、企業技術服務中心,承擔學生基礎實驗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養任務,各實驗室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的技術訓練提供有力的支持。
校屬工業中心主要為工科類學生提供金工實習場所和設備,提高學生對產品制造過程的認知,主要建設金工實習訓練中心、電工電子實習中心、物理實驗中心。
校外實踐基地主要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培養學生,讓學生直接到工作崗位上進行實習,由企業的工程師指導學生的實踐環節,真正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為后續的學習和就業打下基礎。
三、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校企合作育人
(一)學習“雙元制”培養模式
在柳州市政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引進德國“雙元制”模式,在本科層次的工程教育中加入改造和應用,形成了機械系“職業專長,雙元培養”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特色。機械系“雙元制”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柳州市“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的組成部分,多次在柳州市職業教育交流平臺上展示。“雙元制”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形象和畢業生的職業競爭力。
(二)加強校企聯合培養
2015年11月,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機械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會正式成立,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車橋車間等八家知名企業加盟。同時聘請了9位行業專家成立了機械系專業指導委員會。與鴻特利塑膠制品(東莞)有限公司、東莞天倬模具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一陽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凌云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柳州五菱寶馬利汽車空調有限公司、柳州嘉誠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柳州鑫深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富英華工貿有限公司、廣州興森快捷電路科技有限公司、塔菲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安排畢業班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深化校企合作內涵,試行“實習+就業”的一體化模式,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實習指導老師,提高學生企業現場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多舉措開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一)成立了機械工程系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指導小組
成立了由骨干專任教師組成的學生科技活動指導小組,以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技項目研究,參加科技競賽的形式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貫穿學生的畢業過程,在畢業設計環節帶領學生到企業發掘課題,提煉學生畢業設計題目和教師科研課題。
(二)籌建創新設計實驗室
先后建成機械專業集群創客實驗室、機械工程系創新實驗室、科技創新協會基地,實驗設備價值近100萬元,參與建設完成廣西機器人眾創空間,為機械系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較好的場地及基礎設備支持。
(三)籌建科技創新協會
由機械工程系團委發起成立的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科技創新協會,為有意向參與創新活動大學生搭建一個創新平臺,便于同學之間的創新交流,協會每年定期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同時組織會員積極參加各類創新類競賽。
(四)精心舉辦和組織學科競賽
緊跟課程及國家級、區級競賽,舉辦校級競賽,如緊跟機械制圖及計算機繪圖課程舉辦校級機械制圖及計算機繪圖競賽,緊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及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舉辦機械工程系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緊跟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及全國大學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舉辦機械工程系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了學生對創新活動的熱情,近幾年獲得區級及以上獎勵45項。
(五)以第二課堂學分為驅動,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
在第二課堂建設中,制定完成機械工程系第二課學分管理辦法。依照學院學生第二課堂建設指導意見,制定了《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機械工程系第二課堂學分管理辦法》,通過明確第二課堂學分的認定細則,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鏈接,督促學生不間斷進行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切實提高綜合素質。
五、實施效果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學生的工程意識逐步養成。通過一系列的綜合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綜合素質較高。近幾年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近幾年的初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1%以上,2015年為96.08%,2016年91.3%,2017年91%,2018年97.21%。自2013年以來,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挑戰杯、廣西區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中榮獲區級以上獎勵67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項。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應用型、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增多,迫使高校不得不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重視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針對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開展了一些相關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努力構建和完善創新實踐體系,為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石永軍,劉峰,崔學政,等.機械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1):18-22.
[2]田衛軍,李郁.獨立學院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管理學家,2015,44(4):71-73.
[3]王幼民,唐玲鳳.機械類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研究與實踐[J].銅仁學院學報,2017(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