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斕
我是2015年3月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工作的,從那時開始接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對于一個渴望提升教學水平的年輕教師來說,實驗的魅力實在太大了。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實踐,我的教學天地越來越開闊。
在迷茫中前行
說實話,剛接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時,一堆新概念撲面而來——單元整體推進主題拓展、預習檢測課、匯報展示課等。來不及細細消化,我只有先照單全收。最初的階段很痛苦,我初次接觸這種教學模式,擔心單元整體推進使學生的基礎知識無法學扎實,擔心教學進度滯后受到家長的指責,還擔心改革會影響教學成績。簡單的“1+1”課型以前也經常上,但在拓展閱讀的時候也就是讀一讀,往往沒有什么實質收獲。那時我的想法就是,改變如果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還不如按部就班地教學。
于是,我請教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駐校專家蔡金花老師,她耐心地告訴我每一種課型的特點和操作方法,鼓勵我說:“二年級的孩子比較小,大量閱讀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語感、積累詞匯,對今后的語文學習很有幫助。不要焦慮,盡管去試一試,慢慢就能找到方法了。”
學校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究氛圍很好,每月的集體教研都會有老師來作研討課。我聽了陳宏老師的主題閱讀匯報展示課,課堂上五年級的孩子們有分工有合作,有條不紊地介紹每一個環節;聽了任佳老師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用一個問題牽引課堂,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完成課文提綱并匯報交流;還聽了林琳老師教學《迷人的夏天》,課堂上學生輕松掌握文章的結構,精讀描寫每個季節的句子,最后從課文遷移到寫自己眼中的夏天,小組合作一人一句,完成一首小詩歌。我認真品味,珍惜每一次聽課評課的機會,漸漸受到了啟發。
尋得一絲微光
2015年10月,經過前期的學習和探索,我在學校教研日展示了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寓言二則》。其實,在備課初期,我仍不知道該如何踐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理念,于是在幾位同事的共同幫助下,開始了艱難的磨課。蔡老師在備課中指導我:一定要注意“用方法指導”,從文本的學習中幫學生提煉出學習方法,再用拓展內容幫學生落實這種學習方法,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原來如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才是根本!
經過幾次試講修改,最終,我用第一篇寓言《掩耳盜鈴》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文本,教給他們學習寓言的方法:品讀故事→分析人物→感悟道理→聯系生活。我讓學生按照這個學習方法和步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第二篇寓言《濫竽充數》。學習之后,分小組匯報,先明白故事的主要內容,再分析故事人物的特點和問題,接著總結故事蘊含的道理,最后再從生活中反思是否有類似的人和事。
在課堂展示中,我又加入了一個拓展成語寓言故事的環節,準備了很多詞卡,一面寫著成語,一面寫著對應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兩人一組閱讀故事,討論其中的道理,然后進行班級匯報,比一比誰記住的成語多。這個環節將課堂推向高潮,甚至吸引了聽課的教師也跟著學生一起比賽。
課堂學習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并未停止,他們對成語寓言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一年,我們年級也圍繞成語舉行了特色活動,孩子們積累了大量的成語,最后我班獲得了年級第一名。從那之后,我才從實質上對“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有了一定的認識——大量閱讀、習得方法再拓展閱讀等。
領悟真諦,繼續前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6年4月,我們一行8人在蔡金花老師的帶領下,到美麗的“鳶都”濰坊市參加第十屆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現場觀摩了9節生動的主題課堂。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課堂設計的高度、深度、廣度。三年級的孩子用《論語》中的句子辯論;四年級的孩子可以探索繪本主題,并仿編古詩;五年級的孩子運用思維導圖能自學一篇課文,準確總結內容;六年級的孩子在一節課上,橫向分享讀過的相關名著,都是大部頭……除了震撼、佩服,我更希望知道這些是如何做到的。
濰坊之行后,我在校內進行學習分享,主題是——踐行大量閱讀,以量變求質變。后來,蔡老師又對我們進行教法指導,強調“一課一得”,即每節課抓住文本的一個訓練點,大到寫法的訓練,小到標點的使用,將一個知識點夯實,并通過其他文本的拓展閱讀去遷移鞏固課堂知識點。
我開始帶著學生總結各種學習方法,如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解詩題→知背景→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總結學習小古文的方法:讀古文→看譯文→悟道理→聯生活。還總結了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評價人物的方法、環境描寫的評價方法等。
通過幾年的探索,我漸漸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模式和方法上有了感悟,在教學上有了自信。我每個月與學生共讀一本書,還與同事進行同課異構,尋找不同的文本切入點。班里熱愛閱讀的孩子多了,閱讀之后還能大膽進行創作,我想這就是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真正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