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給學生以創新精神的熏陶和培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學習和探索過程中,成為具有科學精神的人。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一目標來組織教學活動。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將難點知識用游戲互動或實物等表現出來。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出示一個三角形,請學生觀察后猜一猜它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通過大膽猜想,會產生獲得新知的強烈愿望。這時再引導學生探索正確的計算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價值,還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師要注重去創設這樣的情境,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鼓勵他們積極進行探究式學習。
二、加強學生的相互交流
討論能使學生的思維迅速發散和集中,擴大信息交流量和思維容量。小組討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那么怎樣才能使小組討論效率最高呢?
一是小組的安排要合理。成員以4—6人為宜,把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取長補短。同時分工明確,組長發揮帶頭作用,帶動潛能生向優等生靠近。組長最好實行輪換制,讓學生都有機會嘗試。
二是確定恰當的討論時機和頻率。討論一般選在學生有認知沖突的時候,或者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集思廣益才能找到答案的時候。相對于常規的講授教學來說,討論需要的時間更多,所以在一堂課上不能出現多次,要適度開展。
三是需要給學生較為充足的時間。學生要先有一點時間獨立思考,接著在小組中交流想法。如果沒有時間上的保證,整個討論過程可能匆匆忙忙,影響學習質量。
四是教師要加強在討論過程中的方法指導。教師需要提前強調在討論的過程中需要遵守哪些規則,需要學生按照哪些程序討論,該做好哪些記錄等。
五是教師要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科學及時的反饋。學生在討論之后,一般都希望盡快得到反饋。所以,各組代表發言后,教師要適當板書,重視采納不同意見。討論具有開放性和自由度,討論的結果應允許有多樣性,必要時還要進行再討論。教師在反饋時要善于鼓勵,使學生擁有積極平和的心態,這有助于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的很多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去解讀日常生活。如在教學“統計”的內容時,教師先設計一個小象過生日的場景:大象媽媽買來許多水果招待小象的朋友。多媒體課件依次展現這些水果,請學生數一數有幾種水果,每種水果各有多少。學生數出的結果若不同,教師可以重放一遍課件,并引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數。這樣,學生很快就數清了,同時也掌握了統計數字的方法,整個學習過程輕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