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當前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繪本閱讀所占比例較高,如何將“泛讀”轉變為“精讀”,則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予以有效引導。思維導圖的有效應用能夠形成理想的“閱讀提示”,進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對繪本閱讀中思維導圖的有效應用,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應用技巧。在具體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步工作。
第一步:導入情境,講述故事。在繪本閱讀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繪本中有趣的圖畫或文字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繪本上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完整地向學生講述故事內容,使學生對繪本故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后續的思維表達打好基礎。
第二步: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只有對故事的整個脈絡把握清晰,才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結合繪本故事情節,逐步構建相對清晰的故事結構,進而轉化為可視化的圖畫,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尤其是在起承轉合時,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避免出現理解混亂等問題。
第三步:由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學生自行繪制思維導圖是其掌握思維導圖這一方法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繪制,并借助思維導圖理解和掌握繪本故事內容。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因為其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理解效果也可能受限,可以先由教師繪制大致框架,然后再讓學生填充內容,或者按照相關規則涂上適宜的顏色。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要求其自行繪制思維導圖,按照時間線索或者人物線索進行繪制,同時相互之間展開探討。
第四步:借助思維導圖講故事。為了更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講述繪本故事。如此,既能驗證學生對繪本故事的掌握效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提升學生對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思維導圖這種良好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理解繪本故事的基礎上,較好實現思維導圖的準確繪制,進而依據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講述故事情節,多方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