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立
大多數人上山,往往是從山腳開始,一步一步向上爬。我們起初也會被告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腳踏實地邁好每一步。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也會發現,坐高空纜車甚至乘直升機同樣可以到達山頂,比一步一個腳印去丈量快得多。究其原因,則是方式方法、技術手段上的再造與突破、超越與創新。其中的方法手段謂其表,是“器”或“術”,而背后支持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應用的,則是深層的“道”,可以說是理念或價值觀,可謂其里。
同樣的道理,對一個學生學習進程的設計與安排,如我們當下的經驗與行動,一般都是從最低點,以一個比較低級的層次或階段開始,然后逐步升級,而這個周期常常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難道這是學生完成學習進程的唯一通道嗎?回答未必如此,甚至可以旗幟鮮明地予以否定,而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法,即采取先占領制高點,然后再俯瞰腳下,進而收獲“一覽眾山小”的成效。
這是鶴立教育集團中西會通班采用的又一種教學方法,即“高屋建瓴法”。
所謂的“高屋建瓴法”,是以影響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目標預設為中心,遵循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推動學生體驗高尚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選擇有利于學生形成德行優、身心健、知識豐、能力強、智慧達諸多品質的精神素材作為課程資源教學內容,從而建構學生高品質的認知結構。
目前,在我校會通班,針對文科領域的課程,尤其是對語文教材的學習,我們采取的基本措施是簡約、簡略,同時,引進更高級別的經典以及不同學科領域的名著。我們遵循文史哲一體化的原則,引導學生在文學的視野中,領略世事變幻,感悟人性多樣,體驗生命多彩;在歷史的視野中,明了宇宙、人類社會演進之途;在哲學的視野中,探究萬物變化之妙。為此,《論語》《道德經》《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哈姆雷特》《宇宙簡史》《簡單邏輯學》《蘇菲的世界》《渴望生活》《蔣勛破解梵高之美》等,就成為學生閱讀求索的對象。
或許有人會問,學生不學習低段的內容,能學懂高段的內容嗎?其實,中國古人的“童蒙養正”教育早已為我們做出了示范。在古代,兒童啟蒙階段的教育,孩童學習的《三字經》《千字文》《小學紺珠》《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其內容之廣、難度之大想必不是今天哪一本語文書可堪比肩的。而且,也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少先賢圣哲年紀輕輕就可以通過科舉為官出仕。從生存能力上看,他們比現在的孩子更早成熟,并有更多的擔當。這與其兒時開蒙所學內容之豐富、含金量之高有直接關系。
我們也清楚地知道,不少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的確缺少一種高遠的追求。從根本上講,這是針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的缺失。讓我們大力提倡閱讀學習名人傳記,讓學生找到人生楷模;閱讀哲學、邏輯學,培植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塑造獨立思考的人格;閱讀人類文明史,讓學生眼光變得博大;閱讀自然科學,讓學生勇于探究宇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