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 要: 課外作業設計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本文從課外作業的現狀分析、課外作業形式優化設計、對課外作業的評價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把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樂學語文、會學語文、學好語文、快樂成長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 課外作業? ? 現狀分析? ? 樂于學習? ? 語文能力
作業的布置是對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拓展,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拓寬知識面,其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應試教育條件下,一些老師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的做法削弱了教學良好效果。因此,有必要對這方面進行研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課余作業的水平。
一、課外作業現狀分析
1.語文作業量過重。通過調研發現,如今農村小語文作業布置,一般以字詞和課文抄寫為主,作業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對于抄寫的內容一般以五遍到十遍居多,有的老師甚至讓學生把學過的字詞一個詞語抄十遍、二十遍甚至有三十遍,老師以為熟能生巧,學生抄寫的遍數越多越易掌握,殊不知這種題海戰術學生不僅沒有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意志力,同時作業訓練實效性不強,部分學生由于抄寫過程中注意力不夠集中,寫錯抄寫內容的情況很多。對于這些簡單機械的應試性作業,純粹兜圈子折磨人,缺乏作業設計的靈活性,失去作業布置最終目的。所以老師布置課余作業不能從數量上找突破口,更應該注重作業的質量問題。
2.作業訓練形式單一。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作業訓練形式單一化,知識鞏固題多,應用實踐題少,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動手實踐性的作業更是很少提及。部分作業設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完全憑借靠死記硬背等形式完成,沒有設計個性化的作業形式,思維潛力得不到挖掘,所以通過實踐我覺得應在作業設計上下功夫。
3.作業設計思維不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一些老師設計作業就是為了學生在試卷上機械地填上去,根本不考慮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訓練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不靈活,想問題想得單一,這樣的思維模式時間長了,學生就把知識學死了,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實際教學中發現課余作業的設計問題非常多,多數情況下跟某一學校的政策有關系,學校的政策怎么走老師就怎么布置,這種人為政策導致老師的作業設計單一化,不僅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所以急需要糾正這種錯誤做法,還學生一片真正的藍天。
二、課外作業形式要優化設計
1.作業設計講究趣味性。農村小學生見識狹窄,因此怕做作業,要么作業拖拉等,大都因為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練習形式。教育心理學表明,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因此,作業設計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作業興趣,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如教完《小蝌蚪找媽媽》后,可以布置學生養幾只不同類型的小蝌蚪,不時觀察它們的活動規律、生長變化,并寫出觀察日記。這種和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的語文作業,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能力,能夠學習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對他們的寫作思維訓練是很好的幫助。又如教完《小壁虎借尾巴》后,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訪問親友,搞清牛、馬、羊、公雞、小貓、狗等其他動物尾巴各有什么用處,并將它畫下來。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各種小動物的尾巴是司空見慣的事物,然而對于它們的尾巴的用處卻不一定人人皆知。學生對于這樣的課外作業會顯示出極濃厚的興趣,當他們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些小動物的尾巴有這么多用處之后,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小動物的尾巴還藏著這么多知識秘密。作業的布置形式,老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處理,布置一些接地氣的作業,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作業,提高他們探究知識的能力,為他們將來探究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設計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新型的練習設計把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動手做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這種好奇心正是他們求知欲望的表現。善于教學的老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性格特點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心理特點的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作業效率。比如學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以后,老師可以靈活多樣地布置作業。老師可以把這篇課文編成課本情景劇,讓學生扮演各種小動物,在雪地里畫畫,讓他們一邊畫畫一邊模擬各種動物的聲音進行歌唱。如果單獨訓練學生的繪畫能力,那么就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畫成一幅畫。通過這樣訓練以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訓練,同時培養了模仿能力、繪畫能力、歌唱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多元化的設計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作業設計方式。
3.差異性設計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多層次的作業、不同的作業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搞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學生生下來就智力不高,學習非常吃力;有的學生智力很好,就是興趣不在學習上,所以這部分學生學習不是太好;還有的學生受家庭因素影響,對學習不夠重視等,不一而論。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師為了分數對學生采取同一個標準,都希望學生是會做題的機器人,機械地學習,機械地答卷,機械地考分數,這樣的作業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一個真正有經驗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一些差異性的作業,讓不同層次學生滿足各自的學習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各自的學習條件,布置一些適合學生各自性格特點的作業,滿足他們各自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整體提高教學成績,學生才能全面發展。
4.課外作業設計形式要豐富多樣。傳統教學中常常是老師布置作業學生獨自完成,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要想讓他們在生活中享受做作業的樂趣,首先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精心設計作業形式,使學生對作業產生親近感,提高做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不到一年的嘗試與探究中,我們在以下方面做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自出自做型作業。新課程理念強調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設計作業時,我們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可讓他們自行設計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培養他們對知識能力的綜合應用,如果說自己對一些知識馬馬虎虎或者一知半解,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地設計出作業。如果自己的作業設計不規范或者不合格,一定會招來其他同學的批評議論,就會把這個問題研究清楚,這樣學生出題的時候,同時是研究學習的過程,可以說是一件一箭三雕的好事。
6.同伴合作型作業。在小學階段,合作和協調精神是學生進行良好人際交往必需的心理品質。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在作業設計上要充分挖掘小學生同伴間合作的潛力,發揮他們的合作精神。比如學習生字,要把一個生字的音節查清楚,如果是十個生字,如果每個都查一遍,太浪費時間,不如大家先做分工,一個學生查一個生字,這樣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隊精神。語文作業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老師一定要發揮這種作業的優點,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學習能力。
7.親子型作業。父母是孩子啟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孩子的成長始終離不開家長,許多家長積極與學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我們抓住這種大好時機,在合適的情況下布置“親子作業”,發揮其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家長在文化課輔導方面與老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培養學生做人方面,家長的作用和老師一樣重要。那么老師就聯合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齊抓共管,讓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勇敢地前進。
三、對課外作業的有效評價
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注重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1.練習的評價要講求策略。教師講評作業時要善于發現并欣賞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講究評價策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
2.實施多元化評價。語文作業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評價時要盡可能發現學生作業中的積極因素,如短語評價、圖標符號評價、語言評價、動作評價、表情評價等多方面給予評價。
3.運用激勵性評價。我們面對的學生在認知水平、個性品質及心理傾向等方面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要根據差異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評價時多采用激勵的方法,盡量捕捉作業中的亮點,如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就稱之為“班里的小小書法家”;在作業本上畫上笑臉;有的學生作業質量高,給予“作業能手”的稱號……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農村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必須符合農村小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外作業布置的多樣性、實踐性、創新性特點,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到有興趣,更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提高作業訓練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08.
[3]陳岳.怎樣布置家庭作業[J].人民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