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Regenerated Cellulose/Cotton and Polyester Warp Knitted Fabrics
文/劉敏燕
經編交織物由相鄰紗線相互套接而成,它形成的線圈是沿垂直方向或經紗方向排列,在縱向上延伸性小,同時經編交織物可以減少緯編交織物的那種因斷紗、破洞而引起的線圈脫散疵點,具有縱尺寸穩定性好、織物挺括、脫散性小、不會卷邊、布面平挺等優點。棉/萊賽爾與聚酯纖維經編交織物兼具棉良好吸濕性與透氣性、萊賽爾柔滑及優良垂懸、蠶絲般的光澤等特點,又不失與聚酯纖維經編交織后的挺括、不易變形,常被用于生產高級T恤、休閑襯衫等面料。
纖維成分及含量分析常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其中物理法主要使用燃燒法和顯微鏡觀察法,化學法主要采用溶解法。日常檢測一般是采用物理方法進行定性分析,再以化學溶解法進行定量檢測[1]。對于棉/萊賽爾混紡與聚酯纖維經編交織物的定量檢測,筆者基于GB/T 2910.2—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2部分:三組分纖維混合物》標準上將其歸結為以下兩種方案:方案1先溶解定量萊賽爾纖維再溶解定量聚酯纖維;方案2先溶解定量聚酯纖維再溶解定量萊賽爾纖維。筆者對這兩種方案進行了比對試驗,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甲酸氯化鋅法:用甲酸/氯化鋅試劑把萊賽爾纖維從已知干燥質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質量百分率。
(2)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法:用三氯乙酸/三氯甲烷試劑把聚酯纖維從已知干燥質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質量百分率。
(3)75%硫酸法:用75%硫酸試劑把棉從已知干燥質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質量百分率。
本次試驗從實驗室日常檢測樣品中收集了8塊不同顏色棉/萊賽爾混紡與聚酯纖維經編交織的襯衫面料,其中4塊深顏色面料、4塊淺顏色面料,并在試驗前對面料進行剝色處理,具體處理過程:將襯衫面料放入含5mg/mL氫氧化鈉及5mg/mL連二亞硫酸鈉溶液中煮沸15min~20min。
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溶液,甲酸/氯化鋅溶液,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洗液,稀氨水,75%硫酸。
高低溫水浴振蕩器,分析天平(精度:0.0001g),快速烘箱,干燥器,具塞三角燒瓶(容量:250 mL),砂芯坩堝,真空抽濾裝置,顯微鏡。
方案1:將預處理過的樣品,剪碎分散后迅速放入盛有已預熱達70℃的甲酸/氯化鋅溶液中溶解萊賽爾,樣品與試劑比為1g:100 mL,蓋緊瓶塞,搖動燒瓶,在70℃下保溫20min,中間搖動1次,并依次用70℃甲酸/氯化鋅溶液、70℃水和稀氨水清洗殘留物,每次清洗都先靠重力排液,然后抽吸排液,烘干,冷卻,稱重。將溶解后樣品再用75%硫酸在50℃溶液中溶解1h,溶解棉,依次用稀氨水、水清洗殘留物,抽濾,烘干,冷卻,稱重。
方案2:將預處理過的樣品,放入盛有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溶液的三角燒瓶中,樣品與試劑比為1g:100 mL,在25℃水浴中振蕩15min,溶解聚酯纖維,并依次用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溶液、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洗液和三氯甲烷清洗殘留物,每次清洗都先靠重力排液,然后抽吸排液,烘干,冷卻,稱重。將溶解后樣品再用甲酸/氯化鋅溶液溶解剩余樣品中的萊賽爾,溶解過程同方案1。
圖1為棉/萊賽爾/聚酯纖維經編交織物溶解聚酯纖維前后對比圖,圖中可以看出聚酯纖維未溶解前紗線套接緊密,織物密實,同時手工難以分散;聚酯纖維溶解后紗線分布松散,織物密度明顯增大,并配合手工剪碎、分散開,從而增大萊賽爾與甲酸/氯化鋅溶劑的接觸面積,促進萊賽爾溶解,解決萊賽爾纖維溶解不充分問題。

圖1 經編交織物中聚酯纖維溶解前后對比圖
圖2為兩種方案溶解萊賽爾后殘留物的縱截面圖,從圖中看出,方案1萊賽爾溶解不充分,剩余纖維呈凍膠狀,試驗過程中也發現剩余纖維清洗時呈黏糊狀,過濾困難;方案2萊賽爾溶解較充分,剩余纖維棉損傷小。故本試驗采用方案2為較優方案。

圖2 采用兩種方案溶解萊賽爾后殘留物的縱截面對比圖
方案2的具體定量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方案2所求得的各組分凈干百分比含量與實際含量接近,絕對誤差范圍在0.2%~1.3%,符合GB/T 29862—2013規定允差范圍。說明棉/萊賽爾/聚酯纖維經編交織物采取方案2定量結果準確,進一步證明方案2的可行性。

表1 不同棉/萊賽爾/聚酯纖維經編交織面料含量測試結果
通過以上試驗和分析可知,筆者建議對棉/萊賽爾/聚酯纖維經編交織面料含量檢測時,盡量避免直接對萊賽爾定量,應先溶解聚酯纖維,加大織物密度,增大纖維的分散性,使萊賽爾溶解充分,以提高棉/萊賽爾/聚酯纖維經編交織面料定量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