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迪
另有一字紵(音住),指的是苧麻。周代曾“以紵充賦”,說明苧麻早已開始人工種植。其分布地區雖不如大麻廣泛,但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近年在陜西寶雞和扶風好幾次發現西周的麻布,經分析都是苧麻織物。苧麻纖維潔白、纖細,適于織成高質量的織物,是商周時期重要紡織纖維原料之一。
麻類植物纖維在紡、績前的初加工技術有了迅速發展,漚麻、煮葛工藝技術日趨完備,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是平民百姓的大宗衣料。古時稱為“布”的,主要是指麻類織物。由于布是庶民日常服用的布料,所以把庶民亦稱為“布衣”。麻類織物一直到宋代以后,其地位才逐漸為棉布所取代。
與絲有關:紬、繒、纈。
中國是世界絲綢的故鄉,養蠶繅絲起源最早,傳播面廣,我國古代有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絲的初加工技術發展很快,并有專業化分工,如官府中的作坊中有專司紬(音抽)的崗位,就是負責抽絲。夏代至戰國時期,絲織物總稱為繒(音增)。人們不僅可以生產豐富多彩的絲織物,而且已能按照織物的粗細、厚薄、疏密、織紋和生熟加以分類、命名。所以說,絲織物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得最多,如綃、紗、縠、縞、紈、縑、綈、羅、綺、錦等,不一而足。(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