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蓮娜 劉從九
“一帶一路”沿線是全球棉花產業相對集中的地區,這里不僅是全球棉花生產的重要區域,也是全球棉花消費最大的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擁有發達的棉紡織業,因此,這里也成為棉花及相關產品貿易最活躍的市場,既是棉花進口量最大的地區,也是棉紡織品出口最多的地區。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發揮自身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棉花產業分工合作,實現中國棉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入世以來中國棉紡織工業快速發展,推動了對棉花需求的迅速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費國。國內棉花產量不能滿足需求,植棉成本上升,棉花品質不能滿足高品質棉紡織生產的需要等現狀,使得棉花以及棉紗線進口成為彌補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徑。
中國棉花進口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市場集中度,尤其是中國對美棉和澳棉一直保持較高的依賴度,棉花進口來源國的集中和缺乏穩定的棉花供應直接影響了中國國內棉花市場的穩定,不利于中國棉花產業安全以及上下游產業的平穩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主要的棉花生產國為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這些國家大部分耕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的生產潛力較大。如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同時這些國家也存在棉花單位產量低,棉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問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于更好地進行與沿線國家發展棉花及相關產品的貿易,滿足國內棉花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機遇。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因此,進一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增大這些地區的棉花進口,對于降低進口成本,穩定棉花來源,減少進口風險,保障棉花進口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目前已有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的研究[2]。本文基于過去學者的研究,在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構造擴展性貿易引力模型[5-6],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貿易潛力進行估算,基于棉花產業鏈國際化布局,提出棉花進口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中國棉花進口年度間波動較大,2010年到2013年間棉花進口呈現快速增長,2013年最高的進口額達到119億美元。2014年后棉花進口迅速回落,2017年的進口額只有23億美元。2011年以前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所占份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尤其是進口自印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增長很快。2010年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棉花進口占到中國棉花進口的46.4%,隨后占比處于逐步下降趨勢,到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占比下降到22%以下[7-8]。印度和烏茲別克斯坦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棉花進口來源國,近年來自越南和埃及的棉花進口也出現較大增長(表1)。

表1 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進口額 萬美元
除了棉花進口外,中國還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大量的棉紗線。尤其是2010年以來中國棉紗線進口呈快速上升趨勢,2017年進口額為54.60億美元(進口量為198.3萬噸)。棉紗線進口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占比也在逐漸上升,從2010年的占比65.6%增長到2017年的88.8%。“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中國棉紗線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具體見表2)。

表2 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紗線進口額 億美元
這里選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棉花主要生產國、主要消費國、主要進出口國家作為研究樣本,衡量這些國家在棉花及相關產品發展方面的狀況。按照選擇標準,這里選取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緬甸、塔吉克斯坦、埃及、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中國共14個國家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棉花、棉紗線兩大類產品,研究區間為2003—2017年。數據來源于WTO和聯合國下屬的國際貿易中心(ITC)的貿易數據庫。
這里選取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作為衡量一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衡量指標。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是由沃爾拉斯于1988年提出的,由產業的出口比較優勢減去該產業的進口比較優勢得到。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生產要素全球性流動,一國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一個環節,一國進口的產品中既包含了原材料,也包括部分中間產品,出口產品中附加了本國該產品的比較優勢。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xem表示一國某時期X行業產品的出口額,xe為一國同期產品的出口總額,wem為世界同期X行業產品出口額,we為世界同期產品出口總額。xim表示一國某時期X行業產品的進口額,xi為一國同期產品的進口總額,wim為世界同期X行業產品進口額,wi為世界同期產品進口總額。
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大于0時,說明該國該產品具有競爭優勢,指數值越大,說明其國際競爭力越強;相反,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小于0時,說明該國該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指數值越小,說明其國際競爭力越弱。通過查詢14個樣本國家2003—2017年間的進出口數據,按照上面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各國相關產品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為了研究的方便,以5年為一個研究時期,計算5年的CA指數的平均值(第一期為2003—2007年,第二期為2008—2012年,第三期為2013—2017年)。研究結果見表3。

表3 樣本國家不同時期棉花及棉紗線的CA指數
棉花的國際競爭力方面: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塔吉克斯坦的CA指數超過了200,烏茲別克斯坦盡管在下降,但數值也非常高,土庫曼斯坦的CA指數也在40左右;印度棉花具有強的國際競爭力,其CA指數在第二期為9.68,第三期為7.42;埃及棉花的國際競爭力在第一期很強,但處于明顯下降趨勢,到第三期只有1.77,只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緬甸棉花的CA指數盡管大于0,但值很低;其余國家巴基斯坦、土耳其、孟加拉國、越南、印尼、泰國、韓國、中國,CA指數都是小于0,棉花具有競爭劣勢。
棉紗線的國際競爭力方面: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巴基斯坦的CA指數在三個時期都很高,在第三個時期達到了77.49,烏茲別克斯坦的CA指數在三個時期逐期加強,在第三個時期達到了74.73,土庫曼斯坦在第三個時期也達到了20.74;印度、塔吉克斯坦、越南、埃及的棉紗線具有強的國際競爭力,印度的CA指數在三個時期變化不大,第三期為14.86,塔吉克斯坦棉紗線的CA指數在第三期達到了12.94,越南的棉紗線在三個時期處于明顯上升趨勢,到第三期達到9.83,埃及到第三期為5.90;印尼棉紗線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三個時期變化不大,其在第三期達到3.11;土耳其和泰國棉紗線的CA指數盡管大于0,但都不到1,只具有一般的國際競爭優勢;其余國家,孟加拉國、緬甸、韓國和中國,CA指數都是小于0,具有競爭劣勢。
本文主要考察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進口的潛力,綜合過去學者的研究,在標準國際貿易引力模型中引入新的解釋變量,構建拓展后的進口引力模型。模型中,被解釋變量,表示中國對j國的棉花進口量。解釋變量包括:(1)表示中國GDP總量,反映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講,GDP總量越高,對棉花的進口需求越大;(2)表示j國GDP總量,反映j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講,GDP總量越高,對棉花的出口需求越大;(3)表示 j國棉花產量,一般來講,棉花產量越大,能夠出口的量就越大;(4)表示中國國內棉花消費量,一般國內棉花消費量越大,所需要的棉花進口量也就越大;(5)表示中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一般距離越近,兩國間的貿易量越高。
由于各變量數據單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對上述變量全部取自然對數,構建如下方程:

上述方程中,是常數項,是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是誤差項。下標t表示年份。
本文基于2000—2017年的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進口數據,選擇印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印尼、以色列、土耳其和埃及7個樣本國家。使用STATA14.0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樣本數量偏少,采用混合效應模型(OLS)進行回歸。首先檢查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得到的結果看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其次檢驗自變量的內生性,發現也不存在內生性問題。
方程的回歸結果如下:

其中*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0%,**表示顯著性水平為5%,***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括號內對應解釋變量的t統計值。
從估計結果可以看到,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GDPi)、“一帶一路”國家棉花產量(Proj)、中國棉花消費量(Consumi) 均是顯著的,并且回歸系數與預測值吻合。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能促進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的進口;“一帶一路”國家的棉花產量越高,從這些國家進口的棉花量越大;中國棉花消費也能促進從“一帶一路”國家的棉花進口。但雙邊的距離(Disti)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GDPi)系數為負,與預期符號相反。
已知自變量的實際值,根據上面得到的估計方程,將自變量的實際值代入估計方程,可以得到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進口的預測值m。將因變量的實際值M與預測值m進行比較,其比值M/m便是貿易潛力值。當M/m>1,則表示貿易過度,反之,當M/m<1,則表示貿易不足[5-6]。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棉花進口貿易潛力值
可以看出:中國從印度的棉花進口,2010年到2015年間為貿易過度狀態,2016年以后又處于貿易不足狀態。中國從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進口2015年以后也處于貿易不足狀態。而中國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棉花進口則為貿易過度,未來進一步的進口潛力很小。中國從以色列的棉花進口近年基本處于進口適度狀態。中國從土耳其和埃及的棉花進口,近年則處于嚴重不足狀態,進一步進口的潛力很大,但結合前面的分析,土耳其棉花的國際競爭力較弱,埃及棉花的國際競爭力也處于下降態勢。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近年開始鼓勵本國棉紡織行業的發展,鼓勵棉花消費,導致棉花出口出現較大下滑。
近年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棉花進口所占比重不高,當前占比下降到30%以下。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在棉花貿易方面存在非常強的互補性。但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除了烏茲別克斯坦外,中國棉花進口來自這幾個國家的量非常有限。棉花是這些國家的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其主要的出口產品,因此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存在非常大的棉花貿易潛力。中國與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在棉花進口貿易方面的發展非常快,貿易量大,所占份額高,棉花貿易的互補性強,未來仍然存在一定的貿易潛力。土耳其和埃及等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重要的棉花生產國,當前與中國的棉花貿易量小,棉花貿易的潛力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孟加拉國、越南、印尼、泰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韓國,這幾個國家與中國同屬于棉花進口國,與中國在棉花進口方面存在競爭性。
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在棉紗線貿易方面存在非常強的互補關系,與孟加拉國、韓國、緬甸在棉紗線貿易方面存在競爭性。
1.推動來自印度、烏茲別克斯坦棉花及棉紗進口的穩定增長
中國棉花及棉紗的合理有序進口,既是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的選擇,也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享受國際貿易利益的必然結果。進口有效彌補了國內供需缺口,確保了國內市場的供需平衡。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供給,保障棉花產業安全。應推動來自印度、烏茲別克斯坦這些棉花傳統進口來源國的穩定增長,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棉花資源。應保持一定水平的棉紗進口,棉紗在中國的生產不具有比較優勢,進口不受配額的影響,進口關稅水平較低,且進口棉紗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中國可以發展同這些國家的棉紗進口貿易,充分利用國際棉紗生產能力,發展加工貿易,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
2.進一步加大來自埃及、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棉花進口
中國棉花進口市場集中度一直非常高,主要集中在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多數年份棉花進口占比超過了70%以上。部分國家甚至在世界貿易中占有壟斷地位,并且掌握著國際棉花市場的定價權。較高的進口市場集中度會加劇中國棉花進口的依賴程度。有必要引導進口企業開拓多元化的進口來源市場,積極開拓埃及、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提高這些國家的進口比重,從而實施進口的多元化,減少主要進口來源國因政治因素造成的危害。
3.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棉花全產業鏈深度合作
當前,中國棉花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但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棉花產業鏈方面,與中國存在較大的合作潛力與空間。在棉花生產方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主要體現在棉花育種及生產技術的合作方面。棉花生產及技術的合作,可以直接促進這些國家棉花產量及棉花品質的提高,這些國家生產的棉花也可以優先進口到國內,滿足國內的棉花需求。可以嘗試根據沿線國家的實際需求、資源稟賦狀況、產業基礎條件等,與這些國家共同建設棉花科技園區。以園區為載體,推動棉花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進行產業集聚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棉花產業合作,建議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除對外直接投資之外,可采取向當地派遣技術專家和建立棉花生產示范中心等形式,或者以項目、技術、良種等龍頭企業帶生產基地的方式,發展種植業和加工業,帶動國內農業生產資料、機械設備和勞務的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