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晶
摘 要: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人們文化底蘊意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在不斷加強。勞資關系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關系,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基層組織必須尊重并保護群眾的合法文化培訓,維持良好的勞資關系,促進基層組織的長遠發展。結合具體基層組織,發現可以從群眾文化建設中,尊重并保護群眾文化底蘊。
關鍵詞:群眾文化;群眾;培訓
群眾文化是群眾生活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與日俱增,各地文化館加強對基層群眾文化的輔導培訓,有助于強化群眾文隊伍建設,提升群眾文化活動質量,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穩定、蓬勃、可持續性發展。
一、群眾文化培訓的意義
實際情況下,群眾文化培訓所涵蓋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具有可變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了群眾在勞動關系中享有的各項文化培訓,主要有:“群眾有平等就業文化底蘊;群眾有選擇職業文化底蘊;群眾有取得勞動報酬文化底蘊;群眾有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文化底蘊;群眾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文化底蘊;群眾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底蘊;群眾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文化底蘊;群眾有休息休假文化底蘊;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文化培訓”。
根據我國勞動法規定的群眾文化培訓,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群眾作為人可以享受且應當獲得的基礎性文化培訓,如群眾的生存權、健康權、平等權、獲得勞動報酬權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些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要文化底蘊。二是更高層次文化底蘊,可以滿足群眾享受更多福利待遇的需要,如獲得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文化底蘊、獲得社會保險和福利文化底蘊等。
據現實情況表明,在我國勞動法規定的多項群眾文化培訓中,群眾關注最多的是獲取勞動報酬文化底蘊,這一項文化培訓是維護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文化培訓,對于大多數基層群眾而言,滿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就已足夠,從而其他更高層次文化底蘊需要就顯得可有可無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群眾對獲得勞動報酬之外文化底蘊的維護不作過多的堅持,這一現象,同時也符合馬斯洛的“五個需要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我國的群眾大多數都位于基層一線,因而,大多數群眾只關注是否能獲得勞動報酬,滿足衣食,養家糊口。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義務教育的實施,群眾普遍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群眾逐漸開始關注休息休假、健康安全等更高層次需要文化底蘊。
二、群眾文化培訓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40年,必然會是一個利益分配不均、階級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經過深入而持續的改革開放,新時代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體上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的需要已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如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正一步步地提高,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日趨強烈,呈現出了新時代的突出特點。正是在新時代的發展下,人們對自身所涉及的權益更加重視,不再局限于物質利益,反而愈加重視保護自身文化底蘊。近幾年來的頻發的勞資糾紛中,大多數群眾選擇積極地維護自身文化底蘊,這正體現了新時代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要。
目前我國,由于政治體制仍存有漏洞、法律體系還有待改進、現代民主機制的落實仍不夠,不同組織的利益差距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基層組織等盈利性群體由于擁有綜合性的優勢,能直接并順利的表達自己的訴求,并極有可能成功的實現自己的利益需求。而普通群眾,地位低,既無權無資本,根本無法在基層組織里享受平等的話語權,也就享受不到實質上文化底蘊,其次由于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和技能高低的限制因素,致使群眾群體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態,缺乏強有力的組織代表,難以實際、有效地參與、甚至影響到基層組織的管理經營,沒有自己的代表組織能夠真正為他們主張自己應有的權益,缺乏文化培訓訴求的平臺。雖然現在已有不少出于保護群眾的角度而制定出來的法律、國家方針政策,但種種社會現象依然表明群眾文化培訓保護依然問題不斷。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基層組織意識到增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尋求長久的發展,因而,管理者模仿一些基層組織的群眾文化宣傳和管理模式,試圖提升基層組織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但這些基層組織管理者設立的群眾文化,其內涵并未真正理解群眾文化的價值,終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且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損害群眾文化培訓的內容,最終演變成管理群眾的強硬的規章制度,而大部分群眾為了維持穩定的工作,忍氣吞聲,秉持著息事寧人的避事心態,最后不了了之。極少數的群眾試圖尋求相關可靠渠道,實現文化培訓的保護,但文化培訓保護道路不暢,文化培訓組織維權能力局限,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作為表達群眾話語權的基層文化培訓組織僅僅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虛位組織,沒有實權。組織上的能力缺失,群眾只能選擇自我保護的途徑,但個體能力小且分散,無法對基層組織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故此,我們應當積極探尋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對群眾文化素質提升的有效培訓,探索并擬定出具體的措施來保障其得到切實了實施。
三、群眾文化培訓的實施
第一,群眾自身應提高自我文化培訓保護意識。受我國古代母系社會、血緣制、宗族制的文化歷史傳統所影響,群眾“奴性”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反抗意識,就算經過40年來的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大多數群眾面對權威仍選擇卑微的接受,忍受來自權威的種種壓迫,自發的認為自身角色所處的地位低下,從而逐漸造成我國的群眾維權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維權的現象和意識,缺乏主動性、自發性。基層組織可以在建設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加強維權意識的宣傳,組織群眾學習。
作為群眾,更應提高維權意識,自身應有文化底蘊只有自己先足夠重視,才會減少文化培訓被侵害的機會。首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知法學法用法,及時發現自身文化底蘊是否受到侵害,一經發現要及時尋求有效途徑理智解決,比如請文化培訓介入,或者尋求法律援助。
其次,群眾應積極參與到文化培訓組織,依靠文化培訓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有多條規定,賦予了文化培訓監督基層組織管理群眾的職權。如第四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文化培訓。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文化培訓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文化培訓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文化培訓。”然而,現實情況表明,盡管大多數基層組織文化底蘊力量較為薄弱,但對于一些甚至沒有文化培訓組織的基層組織而言,文化培訓至少是給予了群眾一個發表話語權的平臺,應當鼓勵群眾加入文化培訓組織,團結起來,壯大文化培訓的力量。
最后,若碰到基層組織侵犯自身文化培訓的時候,應當理智看待,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解決。必要時可咨詢法律從事人員,及時向有關部門尋求幫助,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肖酉玲.談群眾文化在基層黨建中的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4).
[2] 李瑞芳.新時期如何構建基層群眾文化探討[J].農技服務,2017(01).
[3] 朱建鋒.論戲曲繁榮與群眾文化的關系[J].民族音樂, 2017(02).
[4] 李艷秋.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者理論學習及作風的加強[J].大眾文藝,2017(15).
[5] 鄭莉莉.如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輔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J].大眾文藝,2017(03).
[6] 朱小妹.淺談強化文化輔導,繁榮群眾文化[J].才智,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