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
【摘要】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的新理念。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將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融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去,既是課程建設的一種模式,又是豐富校園文化的一種手段,因此,充分挖掘豐富的地方資源,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必經之路,也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新校園的根本要求。
【關鍵詞】校本課程 地方特色 傳統文化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15-02
引言
國家課程是由國家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組織專家決策、編制的課程,它體現的是國家的標準,很難適應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它沒有考慮到各個地方發展的特性,忽略了地方差異性和多樣性。而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自行決定的,可以充分照顧到學生的的學習背景、條件和特點,因此,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結合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
一、地方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大意義
1.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發揮學生特長
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際上就是個體回歸地域文化生活的過程,地域的文化特色從不同程度上對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影響。每個學生的生活和成長背景都不同,如果按照統一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就會磨滅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地方特色校本課程依托地域文化資源,發揮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慮到時代的特點,學生的文化需求,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推動地區社會進步
地域特色文化屬于地方發展資源之一,對地方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無疑是對特色文化的宣傳,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領域,學校成為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社會型人才輸出的最佳橋梁。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還能服務社會,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全能型人才。
二、地方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戰略
1.創建開發小組,內外配合,確定發展方向
進行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之前,學校必須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創建背景,依據自己學校的教育宗旨和學生的生長環境做出合理的判斷,而后就要創建校本課開發小組,以便開展各項活動。校本課程開發小組應該包括校長、主任、教師、學生等各個部門的人員,除此之外,也應聯系當地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家長作為外部后盾給與支持,只有具備專業的開發小組,才能確保地方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
2.結合地方特色制定教育目標,以課程的形式貫徹落實
地方特色校本課程雖具有地方特色性,但也要遵循國家的教育目的,根據國家教育總指揮,確立具有校園特色的教育目標,結合社會發展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地方特色文化為主線,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學校在制定完目標后,還要將其細化,將抽象的文化概念編制成通俗易懂的課程傳授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進而實現校本課程的教育功能。
3.學校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與聯系,以便及時修正
地方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前,校方要提前和家長進行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這樣才能保證實施的效果。學生的生活背景不盡相同,學校開發特色校本課程要以個體為依據,每個學生的生長環境就是最好的參照物,學校與家長及時溝通,能夠了解個體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再將調整方案以課程的形式付諸行動,將書面的內容生動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為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提供良好的外界環境。
4.制定全面的評價體系,使校本課程不斷完善
評價體系是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必要環節,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是促進課程不斷完善的前提。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要從主體、內容等多方面入手,真實反映出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找出修訂的方法,提高校本課程的時效性和教育性,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國家的教育結構體系。
三、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加快發展,學校應開展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地方特色校本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社會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校園文化的需要,因此,學校及教師應積極加強地方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高課程意識和開發能力,拓寬學科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貢獻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路巍.學校文化建設要凸顯地域文化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06(1): 26- 27.
[2]鄧雅清,鄧麗萍.校本課程開發與地域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四川外語學院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