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知識記憶為主要目標,以書面考核為主要形式。這顯然已經背離了《就業指導》的開設初衷,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具身認知認為:所有的知識必須穿過身體,不然則只是一種表面形式。為了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應當更加深入,考核方式更應緊跟當代社會需求,符合學生身心特征,過程性評價至關重要。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在團隊合作中探索就業方向,以提高其職業規劃能力。
【關鍵詞】具身認知 《就業指導》 考核方式
【基金項目】本文獲2017年度貴州財經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資助(編號:JG201708)。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48-01
一直以來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都比較單一、傳統。以知識記憶為主要目標、以書面考核為主要形式,考試分數在學生的成績中占有很大比重。當下,這種考核方式顯然已經脫離了《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初衷,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需要,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時,職業規劃能力不高,不明確自己想要什么,短期離職率較高。“具身認知理論”提倡一切學習活動皆應該有人的身體參與,身體中參與學習的器官越多,參與的幅度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因此,若想真正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就業指導》課程的考核方式就應該指向“實踐”,指向身體參與的多樣“活動”。
一、相關研究現狀
(一)《就業指導》課程的相關研究概況
《就業指導》是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由于我國該門課程開展不夠深入,考核方式仍不完善,形式單一,反饋結果低效,定性定量結合的原則不能廣泛實施,缺乏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準確性。良好的教學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國外教學考核方式體系較完善、就業能力較高、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較強。而我國目前在這一領域仍存在很多問題:教學考核方式傳統單一、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薄弱、學校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
因此,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應當更加深入,不能只滿足于表面形式。考核方式更應緊跟當代社會需求,符合學生本身的特征。《就業指導》的考核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考試成績,過程性評價至關重要。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有利于《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激發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興趣,提高職業規劃能力。
(二)《就業指導》課程考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就業指導》考核方式單一落后。當下,《就業指導》考核方式基本為:學生遞交一份求職簡歷和職業規劃書方可。單純要求學生在學習平臺遞交一份簡歷和職業規劃書,這種考核方式顯然跟實踐脫鉤嚴重,背離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實際生活中的各企業、部門、單位招聘流程和對求職者的真實要求。
二、具身認知理論的啟示
20世紀60年代,以計算機模擬為基礎的符號加工模式的認知心理學和以神經的網狀結構和并行加工原理為基礎的聯結主義認知心理學在認知心理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為認知心理學的第一浪潮。其后90年代,Varela與Ttompson提出:認知的產生源于身體經驗,身體具備各種感覺運動能力。自此,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on)理論開始步入研究視野,而且它不僅對心理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在哲學、教育學領域也引起巨大關注,被稱為認知心理學的第二浪潮。具身認知是相對于離身認知而言的,傳統的認知觀認為:認知、學習是可以脫離身體而獨立存在的,人的大腦、意識可以完全控制人的身體。身體在認識過程中是可以缺席的,它只不過是一個讓大腦可以有地可待的容器而已。自笛卡爾提出身心二元論以來,理性被提升到一個至高地位,“我思故我在”深刻揭露了“理性”在認知和學習中的地位。身體的感受和感覺被極度貶抑,身體一直被規訓著,淪落在認知的邊緣。具身認知則大膽顛覆前人的假設,提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有著巨大影響,身體絕不是被頭腦隨意控制的一個客體,它是認知中的主體,它就是認知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部分。它試圖把我們從“我思故我在”帶到“我做故我在”的思維方式中 。
長久以來的身心二元論使得教育與教學“揚心抑身”,重視精神和理性的培養,忽視身體的需要,學生的身體是被規訓的、貶抑的。教育以及教學成為了一種純粹的觀念傳遞和心智培養的活動。學習是一種可以“離身”的精神鍛煉,并不需要身體的參與。誠然,這種教育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起到了快速傳遞大量知識的目的,隨著具身認知的興起,這種教育模式受到了質疑。比如《就業指導》課程的考核僅僅是通過遞交一份簡歷作為考核的終極形式,這顯然不符合真正教育的規律,脫離了教學實際。具身認知反對的就是認知中的身心分離,提倡心智是身體的心智,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認知過程植根于身體活動,它是被身體作用于世界的活動塑造的,即若一種認知、一種知識如果沒有真正穿過你的身體,它對于你而言就可能只是謊言。故《就業指導》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多設置活動,多設計實踐,讓學生有多多參與、體會、體證、體悟的機會。
三、對策與建議
(一)團隊協作
教師讓學生組建團隊,對學生團隊采用績效考核的方式進行評定。考核分數將以團隊形式給出。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在授課后向學生團隊布置任務并進行考核,每次任務結束后公布分數,培養學生的競合意識,以考核體系促進學生學習。團隊協作有利于避免兩極分化,當個別人懈怠時,其他人會對后進學生進行鼓勵和幫助。重視過程性考核,結合大學生特點,將過程性分數設置為70%、期末考試30%。教師注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以團隊形式開展各種活動,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不能僅憑一張試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下定論。
(二)在實踐中考核
在平時過程性考核中,鼓勵大學生團隊走出去,到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了解未來工作所需能力,使之有一個明確目標,并為之奮斗。讓《就業指導》的考核與實習活動緊密結合。學校以及任課教師應該積極組建實習基地,讓大學生在初步確立一個就業方向后就浸入一個“實踐”的場景,分階段參觀實習,觀摩每個職業的實訓操作流程。大學生的實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月的“走馬觀花”式的拍照片上傳實習圖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變成各高校當下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其核心在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考核方式的深入實施,責無旁貸需承擔一定的任務。但是,大學生自身職業意識的培養,教師的積極引導,學校有關部門的積極備案檢查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大學生若有積極的實踐,多樣的實習活動,全方位的身心參與,則可以打開職業規劃的大門,完成學校與職業人的對接轉化。
參考文獻:
[1]隆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5,(5-6).
[2]羅漢書.職業生涯教育的國際經驗剖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作者簡介:
喬茂鳳(1982-),女,漢族,山東曹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