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楠
【摘要】芬蘭在處理教師教育中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關系方面,具有值得我國學習的優秀經驗,包括學術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螺旋上升,大學和中小學教師教育者有共識地合作,以及在教師培養目標上明確以教師實踐的教育學研究為方向。
【關鍵詞】芬蘭 教師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23-01
一、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關系的有關探討
“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關系為何”一直是國內外教師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近來各國出現了實踐轉向的教師教育思潮,并在國內引起了相當的重視,有學者開始呼吁要延長教學實踐的時間,并將教師職前培養的重心從大學向中小學轉移。然而,如果一味強調增加實習,可能導致教師教育向學徒制的退化,并且否定了關于兒童發展和課程教學方面知識積累的價值。出于這樣的擔憂,筆者認為有必要基于特定的教師教育方案進一步討論教師教育中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關系。
二、芬蘭學科教師職前培養方案
芬蘭基于研究的教師教育獨樹一幟,以大學為主導,強調師范生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規范的研究方法,同時還要完成至少碩士層級的學位論文,與教學實踐的關系體現在課程、教師教育者和培養目標上。
1.學術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
芬蘭教師教育課程中學術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是螺旋上升的關系:初階實踐是在學習完教育學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法之后,以觀察學校生活和參與部分學科教學活動為主;進階實踐是在學習完研究方法論、教育的社會歷史哲學基礎和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承擔更多的教學責任,并且通過研究反思自身的實踐過程來加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最終實踐則是以研究研討會的形式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完成研究論文,將個體性、實踐性知識提升為公共性、研究性知識[1]。
2.教師教育者之間基于共識的合作關系
自20世紀80年代起,芬蘭各教育學院就建立了一種共識,即合格的教師應當具備研究性的知識,同時以學科教學法的研究為重點。各學科學院也開始關心本學科方向的師范生培養以及本學科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學上的應用,不僅在自己學院內加強對師范生的教師教育指導,也逐漸與教育學院聯合提供教師教育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也更多圍繞學科教學來選題。參與指導師范生教學實習的中小學實習導師本身也起碼具備碩士學位和良好的研究能力,除了實踐技能的指導之外,也能配合大學教師指導師范生開展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2]。
3.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芬蘭的師范生所要學習和從事的研究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總結教育教學理論的教育學研究。該研究必須扎根在教育學情境之中,回應教育學情境中存在的問題,本質上是針對教師實踐的教育學研究,而非學科的研究或教育學與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
三、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芬蘭的成功經驗與國內教師教育資源分散和短缺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國內的教師教育職前培養中教育實踐和學術研究的疏離,并不是因為沒人說得清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系,而是因為關于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關系的討論中沒有形成一種共識,大學里的教師教育者和中小學里的“教師教育者”尚未能夠默契合作,教師教育資源未得到合理整合。只有整合教師教育資源,使大學研究者和中小學一線教師合作致力于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和開發,才有可能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培養模式上真正做到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Sahlberg, P. The most wanted: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A]. In L. Darling-Hammond & A. Lieberman (Eds.), Teac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M]. Routledge. 2012:1~21.
[2]Kansanen, P. Teaching as a Masters Level Profession in Finl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A]. In: McNamara, O., Murray, J., & Jones, M. (Eds.). Workplace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Policy (Vol. 10) [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4: 27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