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建工金控投資有限公司
PPP在我國通常被這樣定義:基于政府存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其為緩解資金壓力,減少建設風險、運營風險,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及提供服務,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系,按各方持股比例,共擔投資收益與風險,保證項目公共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合作模式。
PPP項目中,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合作期一般在15至30年之間,通過組建項目公司共同對項目進行籌建與運營管理。項目公司從項目設立開始,包括項目的設計評估、融資貸款、項目建造、項目運營與維護,至合同期滿后項目資產及相關權利無償移交給政府的方式在運作。
項目公司投入建設所形成的資產,所有權并不屬于項目公司,而始終屬于政府。在建設期結束后,政府給予項目公司特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項目公司通過項目運營獲取投資回報,付費機制一般根據項目特性分為三種:政府付費、使用者付費、政府缺口補助。由于PPP項目基本屬于公益性項目,這決定了其投資收益僅是合理利潤但不暴利的一個盈利情況,社會資本方投資回報率一般為6%至8%。
我國對PPP項目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稅收政策體系,而是依托于多個稅種政策文件去執行。對于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同樣是向國家支持產業及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優惠條件去靠攏。2016年財政部推出《關于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這一建議彌補了PPP稅收政策的空白,但目前還處于征求意見階段,也僅是對PPP項目成立階段與移交階段兩個環節的稅收安排提出指導意見。

1.缺乏PPP項目專項征管依據,增值稅征收稅率觀點不一
對于純政府付費的市政項目,有人認為應視項目公司為政府提供金融服務,獲取的是融資收益,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有的人認為項目公司提供的服務是基于項目工程建設的服務,應參照施工行業適用10%增值稅稅率。對于政府缺口補助的項目,則有人認為政府缺口補助應視為提供現代服務,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對于使用者付費項目,則按照經營性質分別繳納增值稅。
2.稅收優惠政策享受難
目前PPP項目公司可以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有西部大開發政策、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中央財政補貼增值稅減免政策、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優惠及地方稅收優惠等等。但是對于多數PPP項目來說難以獲得中央財政補貼及專項用途資金,無法達到減免增值稅或企業所得稅條件。往往更多能達到的優惠條件類似于從項目公司取得第一筆主營業務收入起,企業所得稅享受“三免三減半”或減免地方企業所得稅的優惠。然而,項目公司運營前期可能發生的融資成本或運營成本較高,政府付費也存在“前少后多的情況”,所以項目公司往往運營前幾年基本處于無盈利或虧損狀態,即使符合稅收優惠政策也難以享受政策紅利。
3.項目移交是否需繳納稅費存在爭議
PPP項目產權明確屬于政府所有,在項目運營結束后,項目公司需要將PPP項目權益無償移交給政府或其他政府指定的機構。項目公司則在運營期內將投資建設成本歸集后,每年平均資產攤銷,移交前攤銷賬面至0元。有人認為,項目公司從未擁有資產產權、移交時資產也無賬面價值,無須繳納稅費。移交是多年以后的事情,屆時是否有政策明確移交涉稅事項,或是否被征管部門重新評估資產價值而征收資產交易所得,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事情,但影響著投資者最終收益。
4.存在大量留抵進項稅
項目公司在建設期取得了大量工程費用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及其他費用增值稅專用發票,但按PPP項目收入特性,每年只取得少量收入,這將出現項目公司在長達十幾年的運營期內存在大量的進項稅留抵情況,這無形給企業造成資金沉淀及稅務管理上的困難。若國家能針對PPP項目這一現狀提出稅費返還、先退后繳的政策,將能很好地幫助企業騰出一筆運營資金用于生產管理。
稅務籌劃是具有前瞻性的,以企業效益為導向,通過對未來一定期間內的經營活動進行設計、根據財務預測結果進行籌劃,經過執行過程監督、分析、調整及結果反饋,達到企業降稅負、增效益的目標。PPP項目稅務管理貫穿于項目的論證及談判啟動階段、項目的建設階段、項目的運營及項目移交階段這四個階段,以實現對PPP項目稅務籌劃與風險把控。基于管理會計思維,充分發揮會計人員走向業務前端參與運營管理的管理會計職能,將從項目設立為起點,對PPP項目全生命周期中影響稅負的關鍵點進行納稅籌劃分析研究。
PPP項目總投包含工程建設費、工程建設其他費、預備費、建設期利息等,各項目的工程建設費占總投的比例各有不同,有的項目甚至包含了大量的土地拆遷費。在項目承接時,總投的各項費用占比決定了項目預期可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抵扣額度。應重點關注施工產值在投資總額中的占比,占比越高,能確保索取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越多,若存在大額的土地款項支付、拆遷補償支付等則出現無法索取進項發票的情況,項目公司稅負將大大提高。項目公司增值稅稅負擬按提供現代服務6%考慮,工程建設費可取得稅率10%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當項目公司以預計取得收入計算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時,通過反推除以10%,將得到稅負平衡點下的工程建設費總額。在PPP項目長期低收益高風險的情況下,稅負平衡點將可以作為項目是否承接的一個參考依據。
投資測算是社會資本方對整個項目資金收支、融資事項、財稅狀況、經營成果的預測和安排,從而計算出社會資本方對項目投資的凈現值及投資回報率。投資測算也包含了稅費測算,納稅籌劃的基礎則是測算結果。就企業所得稅而言,需重點關注于現有運營模式下,收支是否平衡,運營期是否出現所得稅未來5年無法彌補的情況,是否出現企業稅負時高時低的情況,這些都可以通過與政府協商運營期每年收入的調整,與銀行協商調整每年還本付息的融資方案,對未來運營成本支出做到有計劃有安排,實現項目公司收支均衡、稅費合理。
根據財政部2008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有關BOT業務的會計處理指導意見,PPP項目若為純政府付費項目,將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為金融資產;若項目未來收入存在不確定性,即存在使用者付費,項目公司應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無形資產。當項目以金融資產核算時,應政府要求向政府開具所有收到款項的發票,開票金額將出現與項目公司未確認融資收益帶來的收入金額不匹配,也因多開具發票承擔高額稅費。PPP項目提倡項目公司通過增加多樣化、合理化運營項目創造現金流入,減少政府支付壓力,所以項目公司可通過開發使用者付費項目,將項目在運營期確認為“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即可避免上述情況。在運營期間,項目公司兼有多個不同稅率的應稅業務,當分別核算銷售額,避免從高適用稅率,增加企業稅負。
依據項目經營所屬行業及項目特性,查找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盡可能創造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條件,以現有優惠政策產業及扶持項目為導向,安排企業經營規劃和發展戰略等,不僅為項目公司帶來很好的節稅效果,也更好地實現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使項目公共價值達到最大化。
嚴格執行公司預算管理制度,促進項目公司PPP項目預算管理工作的標準化、科學化、精準化,推進預算管理工作順利、有效進行,依據測算做好項目設立、建設、運營等3個階段規范化成本控制與核算管理、納稅籌劃,實現預算與執行結果的全過程對比,達到過程監管、降本增效。
項目公司通過業財一體化信息系統平臺,加快公司業務處理效率,督促項目公司經營行為的規范、安全和高效,強化公司內控制度,提升公司整體財務管理水平。從資金風險、稅費風險、成本控制三個方面對PPP項目全流程進行風險事項把控,保障稅務管理籌劃的實現。
PPP在未來將會不斷出臺多項稅收政策,國家宏觀調控也隨經濟發展不斷變化,只有時刻關注政策變化,跟蹤整理中央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文件,多與稅收征管部門、政府發文部門溝通,明確稅收執行程序、優惠達標條件及相應手續辦理要求,靈活調整納稅籌劃方案,做好稅收風險防范與稅收籌劃管理。
我國現行的PPP運作時間還不長,稅收政策與實際操作還不夠明朗,但未來可預見性的是,我國稅收管理體系是不斷健全和細化的,從2016年營改增改革及2017年降稅率調整、提高開發費用所得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等,相信PPP項目稅收政策將很快得到完善,而且從減輕企業稅負角度出發,助力PPP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