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萬慧
(蘭州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20)
甘肅省地處西北欠發達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滯后,各地區之間在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導致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區域差異較大,這也是造成省內各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尋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的區域差異[1],找到優劣互補的突破口,對甘肅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在梳理耦合協調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分析評價的需要,構建了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的指標體系,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1-2],從空間上去分析評價甘肅省各地區之間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差異所在。
由于統計資料關于分城市指標的統計只有12個地級市,為了資料的可獲得性及分析評價的準確可靠性,本研究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空間差異的分析指蘭州市、天水市、白銀市、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定西市、金昌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這12個地級市的差異,不包括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這2個自治州。這些也能足以客觀、全面、準確地反映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空間差異狀況。
依據協同學原理,系統是由相互影響的序參量構成的,一個系統變化的特征與規律由這些序參量之間的協同作用影響著,這種協同作用的強弱程度常用耦合度來表示[1,3-4]。在此將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兩系統間的相互影響程度定義為“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度,并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1]。
1.耦合協調度模型
為計算和分析甘肅省各地區“兩化復合系統”間交互耦合的協調程度,在此建立了耦合協調度模型[2]:
式(1)

為了對甘肅省各地區“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程度及類型進行分析評價,在此以協調度的大小將“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總結歸納為極度協調、高度協調、中度協調、低度協調四種協調程度以及極度耦合協調類至極度不協調類等10個具體類型[1,5](見圖1)。

圖1 “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的程度及基本類型
2.數據的標準化及權重的確定
由于本研究中涉及指標較多,存在多種量綱,如不對其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將對計算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此,本文采用參考值標準化法[1,6]對各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利用熵權法確定指標的權重。
參考值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研究,筆者在已發表的文章中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述。利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先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利用標準化值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第j個指標的信息熵Hj可根據下式計算[7]:

式(2)
式中,i—年份數, n—指標數,yij—原始數據的標準化值。
指標的信息熵確定后可據此確定評價指標的熵權W,第j個指標的熵權Wj可定義為:

式(3)
1.基尼系數法
基尼系數最初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基尼系數是介于0和1之間的比例數值[8-12]。基于此,本文利用基尼系數法來分析評價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的區域差距變化。
關于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國內不少學者進行了探索,目前有十幾種不同的計算公式。在此利用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13]先生提出的公式來定義并計算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基尼系數。公式如下:
式(4)
式中,G—基尼系數;n—城市數(n=12);Wi—從第1個到第i個城市耦合度或耦合協調度占所有城市耦合度或耦合協調度總和的比重(i=1,2,…,12)。在用此公式計算基尼系數時,要求將各個城市的耦合度或耦合協調度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排隊后再進行[4]。
2.參照值法
在對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程度區域差異類型的分析中,采用參照值法對甘肅省的12個地級市進行了歸類。參照值法是要規定一個關于研究指標的參照值(平均水平),然后將各個對象的研究指標值與這一參照值進行比較,依據比較的得分進行歸類。一般以1為判斷的標準,如果得分﹥1,表示耦合協調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則在平均水平之下[6]。
為了對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程度的區域差異進行分析,在梳理現有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著科學、實用、完整、可行的原則,構建了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新型城鎮化子系統和農業現代化子系統兩大系統,城鎮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6個狀態層,城鎮化率、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民人均純收入和森林覆蓋率等27個具體評價指標[1,14-18](見圖2)。在具體計算的過程中,由于難以找到地級市系統的相關統計資料,有些指標年份間統計口徑不一致,統計不連續、缺失。為避免對計算結果的影響,剔除了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城鎮人均文教娛樂支出比重、農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比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這幾個指標。

圖2 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指標體系
在這里,以甘肅省12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利用式(1)計算出各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2003-2016年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1],并采用Gini系數計算其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的區域差距變化,以期來分析評價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演化趨勢[19]。
總體來看,甘肅省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區域內部差距呈現出波動減小的趨勢(見圖3)。根據演化情況可將下降趨勢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2011年,這一階段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之間的區域差距出現大幅度增減變動趨勢,尤其是耦合協調度。這說明甘肅省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從而造成了“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區域內部差距大起大落,缺乏持續性與穩定性。第二階段為2011-2016年,這一階段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之間的區域差距呈現出小幅波動縮小的趨勢,說明甘肅省各個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都在持續穩定推進,且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趨勢,最終會使全省區域內部差距縮小,達到區域協同發展。

圖3 “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的區域差距演化
1.空間差異分析
在此,以2016年為現狀年,依據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的耦合協調度數據,得到甘肅省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和基本類型[1](見表1)。

表1 12個地級市2016年“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程度及類型
續表1:

慶陽市0.411 20.288 00.490.41中調和協調類定西市0.423 20.239 80.480.40中勉強調和協調類隴南市0.442 10.205 50.470.39中勉強調和協調類
總體來看,2016年甘肅省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都在中等水平協調階段,有調和協調、勉強調和協調兩種類型,而且以勉強調和協調為主。從12個地級市耦合協調度的數值來看,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存在著一定的區域差異性。
(1)耦合度體現在不同水平上的區域差異性。
甘肅省12個地級市的耦合度集中在0.47、0.48、0.49、0.50這四個水平上,總體上有向高水平耦合發展的趨勢。但就目前來看,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之間處于較低水平的耦合,協同作用較弱。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區域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制約了二者之間向高水平耦合發展;另一方面是甘肅省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區域協調發展程度不夠。
(2)耦合協調程度未顯示出區域差異性。
從耦合協調程度來看,2016年甘肅省12個地級市均屬于中等協調,由此可以看出甘肅省區域內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不是很大(嘉峪關市除外),這進一步說明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的實施對甘肅省區域內部協調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耦合協調類型集中在調和協調和勉強調和協調這兩類。
第一,勉強調和協調類,有蘭州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平涼市、定西市、隴南市。它們的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在全省都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定西市和隴南市,2016年這兩個市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城鎮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自然災害抗災率都在全省的中下水平,且大部分指標處于倒數第1或第2(見表2)。不難看出,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兩個子系統之間具有較強的耦合協調要求[1],從而揭示了這些地區兩系統發展水平較低、耦合協調度較低的根本所在。
第二,調和協調類,有嘉峪關市、金昌市、酒泉市、慶陽市,它們的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在全省都處于較高水平,尤其是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嘉峪關市、金昌市、酒泉市、慶陽市四市分別位居全省第1、第3、第2、第5。其中,嘉峪關市的各項指標在全省名列前茅,2016年除耦合協調度位居第2外,其他指標均位居第1(見表2)。這說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城鄉基礎設施完善速度的加快,有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并逐步走向高水平耦合協調階段。

表2 2016年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相關指標排位
2.區域差異類型分析
在此,依據地理位置、氣候、水分和土壤條件將甘肅省12個地級市分為河西干旱區、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和隴南山地區3個區域類型[6](見圖4)。
為進行不同類型區的比較分析,以甘肅省2016年“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及其各個分類指標的發展水平為參照值,視其為平均水平,并表示為1。12個地級市的耦合協調度及其各個分類指標的發展水平通過參照值進行調整,并將調整后的數值與參照值進行對比:數值﹥1,表示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則在平均水平之下(見表3)。

圖4 甘肅省 “兩化復合系統” 耦合協調的區域類型劃分

內容耦合協調度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發展水平城鎮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甘肅省111111111河西干旱區嘉峪關市0.745 5 2.529 5 2.467 4 10.656 12.778 7 2.731 7 2.891 3 5.833 4 6.749 6 金昌市0.745 50.604 20.600 80.762 80.502 90.515 90.714 80.394 60.408 0武威市0.727 30.717 20.713 30.905 60.597 10.389 70.540 00.298 10.308 2 張掖市0.709 10.687 50.683 70.868 00.572 30.384 80.533 10.294 30.304 3 酒泉市0.763 60.615 40.612 10.777 10.512 40.529 30.733 40.404 90.418 5 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平涼市0.727 30.545 70.542 60.688 90.454 30.509 60.706 10.389 80.403 0 慶陽市0.745 50.652 90.649 20.824 20.543 50.493 80.684 20.377 70.390 5 天水市0.709 10.626 50.623 10.791 10.521 60.388 00.537 80.296 90.306 9 蘭州市0.709 10.662 80.659 00.836 70.551 70.362 30.502 10.277 20.286 6 白銀市0.709 10.583 80.580 60.737 10.486 00.449 90.623 40.344 20.355 8 定西市0.727 30.672 00.668 30.848 40.559 40.411 20.569 80.314 50.325 2 隴南山地區隴南市0.709 10.702 00.698 00.886 20.584 30.352 40.488 20.269 50.278 6
從調整后的數值來看,甘肅省12個地級市中嘉峪關市除耦合協調度之外的其他指標均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其余地級市的各個指標均在平均水平之下。
(1)河西干旱區。歷來具有河西走廊之稱的河西地區是甘肅省灌溉農業的主要地區,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大部分地區的各項指標均在全省中上水平。嘉峪關市的耦合協調度位居全省第2,其余指標均位居第1,而且遠高于其他地區,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漸趨協調;酒泉市和金昌市的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全省處于中下水平,為新型城鎮化滯后型,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市的城鎮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較低;武威市和張掖市的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全省處于中下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滯后型,這是由它們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上的低水平造成的。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張掖市的情況說明這些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不協調的,城鄉發展差距較大,不利于二者的協同發展。
(2)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的各項指標總體上在全省位居中下水平。其中,平涼市的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位居全省末位,這主要受限于平涼市的城鎮、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水平,2016年這幾個指標的發展水平均位居全省末位。蘭州市的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位居全省12個地級市的第11位,這是因為蘭州市的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都較低,而且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016年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為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2倍,體現出二者發展的不協調性,最終導致蘭州市“兩化復合系統”的不協調發展。
(3)隴南山地區。隴南山地區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雖然具有濕潤半濕潤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優越性,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導致隴南市“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位居全省末位,而且區域內部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代表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的指標均在全省第3位,而代表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的指標均在全省末位。2016年隴南市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為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發展水平的2倍。
3.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由前文分析可知,甘肅省各區域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且區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區域之間在“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上體現為不同協調水平上的差異。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一是甘肅省社會經濟發展資金較少。2016年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 500 340萬元,不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1/4,為北京同期水平的1/2不到,總量上明顯不足。而且在農業現代化發展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各領域的投入也較少,2016年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5 489 460萬元,占17.43%;文化支出224 085萬元,占0.7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 648 042萬元,占14.76%;科學技術支出262 316萬元,占0.83%;醫療衛生支出2 732 504萬元,占8.6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 964 511萬元,占6.24%;農林水事務支出4 881 028萬元,占15.50%( 根據2017 年《甘肅發展年鑒》、2017 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所得)。由此可以看出,在甘肅省的公共預算中,用在文化、科學技術、城鄉社會事務上的支出甚少,嚴重影響了城鄉居民文化娛樂、公共基礎設施、科學技術的發展。二是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由于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等差異,甘肅省12 個地級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在全省發展較為滯后的隴南市,其2016年城鎮化率僅為30.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 5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 859元,而處于領先地位的嘉峪關市,其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93.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 5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 462元,分別是隴南市同期水平的3.1倍、1.6倍、2.8倍( 根據2017 年《甘肅發展年鑒》數據整理所得)。三是各區域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均衡。從整體上來看,各區域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高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而且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嘉峪關市處于領先地位,其2016年新型城鎮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是處于末位的平涼市的4.6倍,是處于中等地位的蘭州市的3.8倍;其2016年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是處于末位的隴南市的7.8倍,是處于中等地位的白銀市的6.1倍(見表1、表2)。
本文通過構建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的指標體系,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得到甘肅省12個地級市“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并對其區域差異進行了綜合評價,借助基尼系數法和參照值法分別對甘肅省“兩化復合系統”的區域差距演化與區域差異類型進行了總結評價與比較分析,找出了各區域之間的差異。本文的評價結果基本與理論界的相關研究一致,由此證明本文所使用的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從整體上來看,甘肅省各區域之間“兩化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處于不協調狀態。因此,甘肅省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要兼顧各個區域的均衡發展,優勢互補,促進各區域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協同推進。從各區域來看,河西干旱區在穩步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統籌區域內部“兩化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嘉峪關市的良好發展態勢要繼續推進且要向高水平的耦合協調邁進;酒泉市和金昌市要加大對新型城鎮化的投資與建設力度,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城鎮、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步伐;武威市和張掖市要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投資與建設力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及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0],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及農村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在推進區域內部新型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協調發展的同時,要提高二者的發展水平。另外,平涼市要下大力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早日實現城鎮、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蘭州市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避免重城鎮化建設輕農業現代化建設,確保二者在均衡發展中向高水平協調階段邁進。隴南山地區要維持并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重點要發揮其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優越性,加大技術投入力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及災害預測預警機制,注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資源環境安全,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以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為重點[20],促進農業生產及農村社會良性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