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波 周 政 董自光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由于我國農村社會產權制度缺失,正規金融體系的契約制度設計無法運行,大量的債務融資只能通過非正規金融方式得以延續,如親朋好友之間借貸、第三方擔保借貸等,導致借貸行為的交易費用奇高,風險較大。如何降低農村社會借貸行為交易費用和風險,是活躍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
20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抵押替代技術研究,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型信貸、團體貸款可行性展開討論。Madajewicz(2011)認為,關系、聲譽和網絡位置等社會資本的關鍵因素對信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發揮“社會抵押”的作用,可以有效解決抵押品缺乏帶來的問題[注]Madajewicz M, Joint Liability Versus Individual Liability in Credit Contrac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1, No.2, pp.107-123.。社會資本在資源配置和形成非正式制度方面的作用,確實能有效地彌補市場缺陷。關于資本配置問題,范香梅等(2012)認為,農戶的社會資本能提高農戶通過“正規渠道”(如信用社、銀行等)獲得貸款的可得性[注]范香梅、張曉云:《社會資本影響農戶貸款可得性的理論與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4期,第177-178頁。。張建杰(2008)認為,農戶社會資本水平與信貸獲得的發生率、規模密切相關[注]張建杰:《農戶社會資本及對其信貸行為的影響——基于河南省397戶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9期,第28-34頁。。但可惜他們將社會資本看作“農村社會組織的特征集合”,即一個“圈子”整體狀況,例如“某地莊稼失竊情況”“同姓村名信任程度”。這無法回答擁有相同“特征集合”的農村社會組織(莊稼失竊在某一水平的村子中或信任程度在某一水平的同姓家族中)中農戶動員社會資本的能力為何不同這一問題。只有擺脫“整體觀”,區分社會資本與社會組織的集體性特征,看成是“個體”所持有的社會資源及所處的位置,才能掌握社會資本對農戶“個體”動員社會資源的內在影響機制。
本研究對浙江省內28個縣市的農戶進行問卷調查,以“個體”社會資本視角,實證分析農戶社會資本對其信貸可得性影響的內部機制,獲得個體社會資本在影響農戶獲取信貸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為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建言。
農村金融與社會關系密切相關。農村金融體系具有二元金融主義特征,即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平行存在[注]杜朝運:《制度變遷背景下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01年第3期, 第23-27頁。。一方面,二元結構源自制度安排缺失,為非正規金融提供了發展空間。政府的利率管制、農村產權制度不完善,造成農村金融供給不足[注]彭興韻:《中國體制外資本市場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2期, 第88-95頁。,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留出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農村本地化人際圈降低了交易成本[注]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2005年第7期, 第35-44頁。,為非正規金融發展奠定效率基礎。非正規金融依賴本地的、人格化的信息,更具有信息優勢,更容易解決信息不充分所帶來的問題[注]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No.3, pp.393-410.?;谝陨蟽蓚€原因,加之基層政府對信貸市場介入以及鄉村本土文化的作用[注]徐璋勇、郭梅亮:《轉型時期農村非正規金融生成邏輯的理論分析——兼對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現象的解釋》,《經濟學家》2008年第5期,第68-76頁。,使非正規金融在農村社會普遍存在,其規模在一些區域甚至超過正規金融??梢?,農村金融與人際關系、本土文化密切相關,要正確理解金融行為就要求助于社會學相關理論[注]邵傳林:《制度變遷下的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自農戶視角觀察》,西北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如社會資本理論。
Pierre(1986)最早提出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概念,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他們與持續關系網絡聯系在一起,通過集體擁有的資本的支持提供給每一個成員[注]Pierre B,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 1986, pp.241-258.。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相似,具有再生產的特性,即個體在既有社會資本的基礎上,可通過目的性行動獲取嵌入社會網絡的資源??梢姡鐣Y本是期望在市場中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
Coleman(1990)認為,社會資本的定義由其功能而來,它不是某種單獨的實體,而是具有各種形式的不同實體。其共同特征有兩個:第一,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組成;第二,它們為結構內部的個人提供便利[注]Coleman J,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社會資本包含資源、社會結構和行動三個基本要素[注]林南著,張磊譯:《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134頁;第168頁。。資源是社會資本的核心,可以定義為物質或符號品[注]Nan L,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Actions: A Progress Report, Connections, 1983, No.2, pp.10-16.,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各個位置。社會結構的典型表現就是社會等級制。在等級制鏈條各個位置上依附著各種資源,優勢位置的占據者可以替換,但位置上的資源不變。行動是指資源和社會結構的動員作用。因此,社會資本理論的完整邏輯是:資源和社會結構兩個維度刻畫的社會資本靜態狀況的動員作用。
本研究立足于社會資本如何通過目的性行動獲得有用資源這一基本分析框架,基于問卷調查,考察社會資本在農戶獲取信貸過程中的內部機制。研究基本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基本概念模型
1.社會資本的動員作用。本研究以社會資本“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三個維度刻畫農戶借貸行為中的社會資本靜態狀況。達高性指通過社會關系所能觸及的最高位置;異質性指通過社會關系可觸及的資源多樣性程度;廣泛性指通過社會關系可觸及的位置數量。三個特征內含了農戶社會資本的資源和結構要素,是社會資本三個共同特征。
Pierre(1986)認為,個體作為網絡成員能夠通過互動強化相互認可和承認。這種認可和承認在關系取向的中國社會中,可能就形成了“圈子”內的“熟人信任”。這種以親緣和擬親緣關系為基礎的“特殊信任”是農民走向合作時最基本的行動邏輯[注]趙泉民、李怡:《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基于社會資本視角》,《農業經濟問題》 2007年第8期, 第40-46頁。。因此,得到假設1。
H1(a,b,c):農戶擁有的社會資本(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與其信貸活動中信用獲取存在正向關系。
林南(1999)提出,等級位置或網絡位置會促進或妨礙嵌入性資源獲取[注]Nan L,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1999, No.1, pp.28-51.。因為,某些特殊位置(如“橋梁”)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好機會[注]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No.6, pp.1360-1380.[注]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No.3, pp.481-510.。同樣,Burt(1997)也指出網絡中的戰略位置(結構洞或約束)獲取信息、影響和控制的好機會或壞機會[注]Burt R S,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No.2, pp.339-365.。因此,得到假設2。
H2(a,b,c):農戶擁有的社會資本(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與其信貸活動中信息獲取存在正向關系。
社會資本所嵌入的網絡中,各節點之間的互動能夠增進情感。因為,一個人在某一對關系中投入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就越珍視這一關系。而且互動參與者越相似,越可能獲得理解、關心和共鳴[注]林南著,張磊譯:《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168頁。。因此,得到假設3。
H3(a,b,c):農戶擁有的社會資本(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與其信貸活動中情感支持獲取存在正向關系。
2.動員作用對資本可得性的影響。信貸可得性必須考慮農戶借貸獲得及借貸缺口兩方面[注]黃祖輝、劉西川、程恩江:《中國農戶的信貸需求:生產性抑或消費性》,《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第73-80頁。。信貸獲得表明了農戶獲得信貸的絕對量,用以衡量農戶獲得信貸資金的大小。但農戶對資金的需求水平不一樣,信貸資金獲得的大小不足以表明農戶信貸需求是否充分滿足,因此,本文以信貸獲得、信貸缺口表征農戶社會資本動員作用是否達到預期。
依據內生金融理論,無論是通過“正規”渠道還是“非正規”渠道,農戶信貸需求的滿足都須付出成本。成本一部分來自于搜尋信息,如搜尋信息匹配資金供給和需求以及搜尋貸方資信。而農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為信息獲取提供便利,降低了搜尋信息的成本[注]徐璋勇、郭梅亮:《轉型時期農村非正規金融生成邏輯的理論分析——兼對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現象的解釋》,《經濟學家》2008年第5期,第68-76頁。。 因此,得到假設4。
H4(a,b):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增加了農戶信貸的可得性(即信息獲取越便利,信貸獲得越容易;信息獲取越便利,信貸缺口越小)。
成本也來自于貸款行為可能發生的道德風險。信息獲取的便利性,使借方能順利避免較高的道德風險,農戶獲得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其違約行為,因為背棄信任將被視為違反“圈子”規范,違約方將在圈子中喪失既有的社會資本[注]程昆、潘朝順、黃亞雄:《農村社會資本的特性、變化及其對農村非正規金融運行的影響》,《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6期, 第31-35、79頁。。因此,獲得假設5。
H5(a,b):信用獲取有利于增加農戶借貸的可得性(即信用獲取越高,信貸獲得越容易;信用獲取越高,信貸缺口越小)。
情感能對行為意愿產生長期穩定的影響。較強的情感聯系較容易達成借貸協議,貸方有較強的幫助借方的意愿,同樣借方也有較強烈的按期還款意愿。在很多情況下,農戶間相互借貸是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體現了借貸雙方互助的情感。葉敬忠(2004)對282筆非正規金融活動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只有2筆是有息貸款[注]葉敬忠:《創造變化的空間——農民發展創新的原動力研究》,《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4期, 第37-45、81頁。。從表面上看,貸方無償出讓資金使用價值,其實不然,幫助鄰里能在農村獲得較高的聲望,有利于增加貸方個人的社會資本。同時,借方有義務以某種方式回饋貸方,例如對貸方更加尊重,在貸方需要幫助時及時提供援手??梢?,情感發揮了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因此,獲得假設6。
H6(a,b):情感支持有利于增加農戶借貸的可得性(即情感支持越高,信貸獲得越容易;情感支持越高,信貸缺口越小)。
基于以上分析,得到社會資本、動員作用和信貸可得性關系的實證分析框架(見圖2)。

圖2 實證分析框架
樣本數據來源于浙江樹人大學學生2017年暑期開展的問卷調查。考慮到農戶文化水平差異,為防止受訪對象不理解問卷題項含義,由調查人員口述問卷,并記錄調查結果。為保證問卷質量,每位調查人完成不超過5份問卷。受訪對象為長期居住在浙江省縣級及縣級以下行政區域的農村戶籍家庭,以盡可能剔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對結論的影響。此次調查共獲得251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76份,有效率為70.12%(見表1)。從收入情況來區分,高收入農戶7戶(占3.98%),中高收入農戶46戶(占26.14%),中等收入農戶102戶(占57.95%),中低收入農戶16戶(占9.09%),低收入農戶5戶(占2.84%)??梢?,樣本基本上呈正態分布,能滿足研究需要。176戶農戶中有167戶(94.9%)曾通過不同渠道借貸,最高借貸100萬元,最低借貸0元,平均每戶借貸5.45萬元。
1.社會資本。為克服“關系無界”問題,現有研究中測量社會資本大多依托于重要生活事件而接觸的核心網絡,如“討論網”“求職網”“拜年網”,但核心網絡只是社會關系網絡的一小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微信、微博等全新的社交方式改變了人際交互方式,大大削弱了傳統方式在測量社會資本時的作用。移動電話大大方便了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是促進人際交往的新載體,因此電話通訊錄成為農村社會網絡的真實體現。農戶戶主總是將和家庭有重要關系和作用的人的電話號碼儲存在通訊錄中,既包括和自己有親密關系的至親好友構成的核心網絡成員,也包括關系較弱的人構成的非核心網絡成員。本研究即以農戶戶主通訊錄為依托測量農戶社會資本,既克服了“關系無界”問題,又兼顧了核心網絡和非核心網絡。

表1 樣本來源
本研究采用林南等人開發的“職業與職業聲望定位法”測量農戶社會資本,將農戶職業定位為20種聲望得分不同的職業(見表2)。按邊燕杰(2004)的觀點,以社會關系最高點位置得分(即職業聲望分)表征達高性,以社會關系網絡規模(即通訊錄總數)表征廣泛性,以網絡差異(即職業類型數)表征異質性[注]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第136-146頁。。
2.動員作用?;诩僭O,動員作用分為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和情感支持,量表自設,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其中,信息獲取測量信息獲得的難易程度。共三個題項:(1)較快獲得資金信息;(2)較準確獲得資金信息;(3)花較少成本獲得信息。第一項反映獲取信息的快慢,第二項反映獲得有用資金供給信息的快慢,第三項反映獲得信息所使用的成本。信用獲取測量信用獲得的難易程度。共三個題項:(1)更容易獲得擔保;(2)更容易讓人相信即使違約也問題不大;(3)更有能力信任。第一項反映農戶獲得他人擔保的難易程度,第二項反映出借人對最壞情況(違約)嚴重程度的判斷,第三項反映社會資本對農戶“能力形象”

表2 社會資本定位法測量的職業(職業聲望得分)
的影響。情感支持測量農戶在情感上獲得支持的大小。共三個題項:(1)借錢是因為想幫助“我們”;(2)借錢是因為想感激(彌補)“我們”;(3)借錢是因為他自己一向很愿意幫助別人。第一項測量出借人幫助農戶的意愿程度,第二項測量出借人因之前受惠而彌補的意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雙方關系的密切程度,第三項測量出借人主動幫助他人的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關系的質量。
3.信貸可得性。以“得到私人或擔保公司借款”與“得到銀行貸款”兩個渠道測量信貸獲得,以“期望借貸額度與實際獲得借貸額度差額”測量信貸缺口。在調查中要求受訪者回憶一次較重要的借貸所得資金的絕對數總額(私人或擔保公司貸款和銀行貸款加總)以及缺口絕對額。由于農戶情況不一,信貸絕對額波動較大,可能造成回歸結果失準,為此通過排列,將信貸獲得和信貸缺口絕對額分組賦值以縮小波動影響。具體方法為:先將176位受訪者的借款絕對額和缺口絕對額分別由低到高排列;再按人數均分為5組(即每組35人,最后一組36人),以每組最高絕對額為分界線確定5個得分區間(即1分區間;2分區間……5分區間);最后,農戶信貸獲得與信貸缺口按照其絕對額落在的區間賦值(信貸獲得絕對額落在2分區間的,則信貸獲得賦值為2,信貸缺口同理)。通過上述方式處理獲得信貸可得性的相對水平,與動員作用李克特五點量表保持一致。
1.信度檢驗。由于社會資本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都來源于職業和職業聲望表的單項計算指標,信貸獲得和信貸缺口來源于問卷單項指標,因此無需對這五個概念進行信度檢驗。動員作用三個潛變量的觀測題項的組合信度(Cronbach值)在0.891~0.925之間,大于0.8,表明測量模型信度較高。
2.效度檢驗。效度檢驗分為收斂效度檢驗和區分效度檢驗。
收斂效度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檢驗,測量模型擬合結果為χ2/df=1.906<2,P=0.000<0.01,PMSEA=0.07<0.08,相對擬合度分析結果CFI=0.969 ,NFI= 0.937,RFI=0.923,IFI=0.969,TLI=0.962,說明測量模型擬合良好(見表3)。動員作用三個潛變量在對應觀測題項上的標準化因素載荷均大于0.7,且對應的t值均大于2.0,說明潛變量測量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
區分效度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來檢驗。所有變量(包括社會資本、信貸可得性)的平均方差抽離量(AVE)的平方根值(表4中對角線的值)大于其與任何其他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表明測量模型區分效度良好。
1.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各變量相關性分析見

表3 潛變量信度和收斂效度檢驗
注:收斂效度分析中,每個潛變量的第一個觀測變量設定為變量量尺,其t值不用估計。

表4 變量的相關性與區分效度
注:*表示p<0.05(雙尾);**表示p<0.01(雙尾);括號中為對應平均方差抽離量(AVE)的平方根值。
表3。收入水平與社會資本水平顯著相關,各潛變量之間相關系數均小于0.9,初步表明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達高性與信息獲取、信用獲取相關系數為正顯著,初步支持H1(a,b),與情感支持不相關,與H1c相悖;異質性、廣泛性與三種動員作用的相關系數正顯著,初步支持H2(a,b,c),H3(a,b,c);三種動員作用與信貸獲得的相關系數為正顯著,與信貸缺口相關系數為負顯著,初步支持了H4(a,b),H5(a,b),H6(a,b)。
2.社會資本對動員作用的影響。農戶社會資本對動員作用的影響的檢驗結果見表5。模型2、4、6的D-W值(分別為2.072、1.823、2.153)均落在接受域內(1.5~2.5),表明不存在自相關問題??刂谱兞?收入水平)與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和情感支持正顯著相關,但加入自變量(社會資本)以后,模型的擬合度明顯提高,表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顯著影響。

表5 社會資本對動員作用影響的假設檢驗結果
注:表中系數為非標準化系數;*表示p<0.05(雙尾);**表示 p<0.01(雙尾);***表示p<0.001(雙尾)。
達高性、廣泛性和異質性均對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H1(a,b)、H2(a,b)、H3(a,b)通過檢驗。經比較標準化回歸系數發現,廣泛性、異質性對信息獲取的影響系數比達高性大,對信用獲取正相反,達高性的影響最大。這可能是由于信息獲取的快速準確往往需要從較大規模的社會關系中選擇合適的人,社會關系越廣泛,選擇合適的社會資源可能性越大,速度也越快,而異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社會關系網的規模,因為社會關系分布的職業越多,往往規模越大(農戶可能在少數職業中集中了大量的社會關系)。達高性對信用獲取的作用更明顯,較容易理解。當某人的社會關系中與有較高身份地位的人相識甚至相熟,即產生虛擬“第三方擔?!?,甚至該有身份地位的人會成為真正的擔保人。在情感支持的影響方面,廣泛性對情感支持存在正向影響,異質性對情感支持存在負向影響,而達高性對情感支持沒有顯著影響。因此,H3c通過檢驗,H1c沒有通過檢驗,H2c與假設相反。
經比較標準化回歸系數發現,廣泛性、異質性雖然對情感支持有影響,但回歸系數較小,即兩者對情感支持的影響較弱。社交關系廣泛,其中出于同情、幫助而愿意借錢的人也會增加。而基于同樣的理由,異質性也應存在弱影響,但事實相反,社會關系異質性越高,貸方出于情感支持的概率越小。對此,筆者按照職業和職業聲望表三個維度總分對農戶社會資本水平分組[注]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第136-146頁。,發現低社會資本水平的農戶組中,異質性與情感支持負向關系更明顯。因此可以猜測,若農戶的社會關系較貧乏,信貸活動中情感支持的作用越大。這與現實情況吻合,即社會關系較弱的農戶往往只能向親戚借款,而親戚之間的貸款基本是無息貸款,這是由“親情”產生的責任感和同情感作用的結果。
3.動員作用與信貸可得性的關系檢驗。動員作用對信貸可得性影響的檢驗結果見表6。模型8、模型10的D-W值分別為2.058、1.965,均在接受域內(1.5~2.5),表明不存在自相關性??刂谱兞?收入水平)與信貸可得性顯著相關(其中與信貸獲得正相關,與信貸缺口負相關)。但加入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和情感支持三個自變量后,模型擬合度明顯提高,表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顯著影響。

表6 動員作用對信貸可得性影響的假設檢驗結果
注:表中系數為非標準化系數;*表示p<0.05(雙尾);**表示p<0.01(雙尾);***表示p<0.001(雙尾)。
動員作用三個潛變量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和情感支持對信貸獲得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H4a、H5a、H6a通過檢驗。三個潛變量對信貸缺口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H4b、H5b、H6b通過檢驗。比較標準化回歸系數發現,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取對信貸獲得和信貸缺口的影響更大,情感支持對二者的影響較小。在社會資本水平不同分組分析中發現,社會資本較低組中情感支持對信貸獲取和信貸缺口影響系數增大,這似乎再一次印證了不同社會資本水平下,社會資本的作用方式存在差異。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取對信貸可得性的影響很相近,由于在信度、效度檢驗中已經排除兩者的共線性問題,因此只能解釋為這兩者屬性相似。按照林南的觀點,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取在信貸活動中似乎更具有工具性動員作用,即更像信貸活動中的“交易成本”,“道德風險”的“社會抵押”工具。而情感支持則屬于表達性動員作用,即在真實抵押物缺乏、社會抵押不夠的情況下出于情感原因借貸。
雖然眾多學者對社會資本與個體和家庭社會活動關系研究取得豐富的成果,但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很少。很少有研究說明,社會資本是通過哪些方面影響社會活動結果的,僅有的論述也只停留在理論演繹的層面,且未進行整理并實證檢驗。而現階段對農村金融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農村金融體制等宏觀角度出發,缺少對微觀現實的考察。本研究的重要價值在于,從理論層面揭示了社會資本通過信息獲取、信用獲取和情感支持等中間變量影響農戶信貸可得性的作用機理,是社會資本理論動員模型的一個實證;從現實層面再一次證實了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制度缺失的問題,為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農村經濟提供重要啟示。
農戶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獲得貸款,即農戶社會關系的多少,其中認識身份地位較高者有助于農戶獲得信貸資金。社會關系越廣,認識的人員分布越多樣,越有可能找到有多余資金的人,農戶的社會關系越廣,接觸到有資金多余的網絡節點越多。而社會關系中有職業較穩定、聲望較高的往往表明農戶能力較強,會降低出借人對借貸的顧慮,而職業穩定、聲望高的人如果愿意出面擔保則更容易獲得信貸。農戶的社會關系越集中,其異質化程度越低,相互之間會更有“情感”,如同情感、歸屬感等,這會降低“道德風險”,即使沒有抵押和擔保,情感支持也具有“挾持作用”。因為農戶如果違約,將會受到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道德審判”。可見,社會關系的達高性、異質性和廣泛性通過信息獲取、信用獲取與情感支持的作用促進農戶從其社會關系中獲得信貸。
從具體影響機制來看,社會資本的不同維度對信貸活動的影響方式不一。達高性、廣泛性更具工具性動員作用,主要影響農戶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得,對情感支持的影響作用較弱,而異質性對三種動員作用都較弱,與情感支持的作用聯系更緊密。
由社會資本的作用機制可見,社會資本使農戶更快捷地獲取信息,出借人信用評估簡單有效,降低了信貸活動的交易成本,又通過第三方擔保、“人品擔?!币约啊扒楦械赖聮冻帧钡茸饔媒档土诉`約風險。社會資本發揮了“渠道”作用與“社會抵押”作用。這是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在這兩方面存在嚴重制度缺失之故,迫使農戶產生資金需求時求助于私人關系網。
產生以上兩個問題的原因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嚴重缺乏。鄉級行政區域內,農村信用社往往是唯一金融機構,成為大多數農戶唯一的正規信貸渠道,無法服務小、散、頻繁的信貸需求。因此,現階段對“村鎮銀行”“郵儲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支持很有必要,他們是解決農村金融渠道單一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農村產權制度缺失,大部分農戶無法滿足傳統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即使是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機構愿意授信,但通不過信用評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還產權于民”,使農戶的資產得到確認,長遠來講這能疏通渠道,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只存不貸”、淪為城市金融“輸血機”的尷尬局面。此外,另一個有效途徑是突破制度瓶頸,創新金融產品,比如,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創新信用評估機制,擺脫對抵押的依賴,為優質農村經營戶提供資金需求。
為了從個體角度考察社會資本的作用機制,本文借助通訊錄這一網絡載體,確保了有效網絡的完整性,但忽視了核心網絡與非核心網絡的區別。此外,借助職業和職業聲望表來衡量農戶社會資本水平,未考慮到社會關系的質量問題。這可能導致研究結果中情感支持作用的特殊性,解釋作用不夠明確。事實上,關系質量本身是很難測量的指標[注]林南著,張磊譯:《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版,第54頁。。邊燕杰主張用核心網絡來指代社會資本所嵌入的網絡,但只采用核心網絡就忽視了非核心網絡在信息獲取上的作用[注]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第136-146頁。。可見,社會資本概念測量全面性和精致化面臨兩難。
此外,林南等人開發的職業和職業聲望表在農戶社會資本測量中還存在情境化不夠的問題。一方面,有些職業的聲望分不合理,如政府機關負責人在我國農村社會關系中的作用不應低于法律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另一方面,職業種類也不符合農村實際。因此,有必要開發更加符合我國農村實際的職業和職業聲望表。
在分析社會資本的動員作用時,本研究發現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取作用的相似性以及情感支持作用的特殊性。對此,將社會資本水平作了分組分析,初步得出農戶社會資本的動員作用大小存在差異,表現為:社會資本水平較低時,情感支持作用的影響更大;社會資本水平較高時,信息獲取和信用獲取的影響更大。這一現象有待于進一步證實。此外,本研究的相關性統計分析顯示,收入水平與社會資本存在較高顯著相關。這一結果是否存在也值得研究。
上述結論得出,社會資本是農村金融制度缺失下農戶的自我救濟途徑。那么,制度化進程是否會影響社會資本的作用范圍和形式?隨著農村金融制度的發展,社會資本對農戶信貸可得性作用機制會發生變化,對農戶信貸行為選擇又有何影響?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討論。事實上,對獲得信貸的兩個渠道“得到私人或擔保公司貸款”與“得到銀行貸款”進行社會資本水平分組分析時發現,社會資本水平越高,獲得銀行貸款的比例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