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軍 胡詩韻 刁俊源
(1.廣州大學 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探索出不少經驗,但存在的問題仍不少。當前學者們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運行機制、存在問題、黨建創新、學生黨建和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研究視角也從研究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必要性、特殊性、功能與問題等逐漸過渡到學生黨建、黨組織建設、黨建運行機制創新和載體創新等層面,但鮮有基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著力點構建分析框架并開展調查。因此,本文旨在通過調查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認可度,分析黨建工作取得的實效,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對策,以期推進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研究。
經過多年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滿足了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新時代、新目標,黨和國家對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2016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指出:“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表明,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民辦高校仍存在著“黨組織覆蓋率比較低,隸屬關系不順暢,黨組織書記隊伍還不強,黨員教育管理比較松散,黨組織保證監督作用發揮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的通知》,2016-12-29,http://www.guangshaxy.com/Item/43027.aspx。等諸多不足,亟待與時俱進地完善和創新黨建工作。這不僅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更是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加強自身建設的內在需要。
針對民辦高校的實際,中央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政策。如《關于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將民辦高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總結為六大方面:保證政治方向、凝聚師生員工、推動學校發展、引領校園文化、參與人事管理和服務以及加強自身建設。該意見指出:“民辦高校黨組織要突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加強對青年教師、黨外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的思想引導,促使他們增強政治認同,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定中國特色杜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由此可見,重視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著力點。與公辦高校相比,領導體制的不同決定了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要緊緊圍繞著政治核心作用來展開;經費來源和黨建工作基礎等方面的差異要求民辦高校不能照搬公辦高校的做法,而應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黨建工作路徑,以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為更好地了解廣州市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實際情況,本文基于民辦高校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保證政治方向、凝聚師生員工、推動學校發展、引導校園文化建設、參與人事管理和服務以及加強自身建設”六個維度,設計了針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認可度的問卷,對廣州市A、B、C三所民辦高校的師生進行調查。在被調查的學校中,A校被訪學生78人,被訪教職工47人;B校被訪學生113人,被訪教職工50人;C校被訪學生89人,被訪教職工40人。三校被訪師生的政治面貌見表1。

表1 三校被訪師生政治面貌/人
在保證政治方向上,針對學生開展的黨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三校被訪學生均表示,學校開展了“每月一次”、由“黨建辦領導”負責確定主題并由校領導“依據標準進行評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中,A校75.64%、B校64.16%和C校61.80%的被訪學生認為,該類活動的主題“完全符合”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2.學生黨員發展工作。A校85.90%、B校53.54%和C校48.31%的被訪學生認為,黨支部對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的考核“非常嚴格”。此外,被訪學生大都表示學生黨員發展工作不夠嚴格,主要表現在“聯系人與積極分子聯系太少”。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方面,被訪學生均認可所在學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的規范程度與管理程度(見表2)。
3.黨支部開展的組織生活。在對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進行總體評價時,被訪學生意見較為分散,但主要集中在“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兩個答案上(見圖1)。

表2 三校被訪學生對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的看法

圖1 三校被訪學生對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
4.黨的知識宣傳和教育。被訪學生大都認為黨建工作宣傳“更新及時”,A、B兩校被訪學生希望學校在黨建宣傳內容上更多涉及“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C校被訪學生則希望更多涉及“學校的黨建項目”。
在教職工層面,大部分教職工表示所在黨組織會定期召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或組織思想政治理論學習。A校63.83%和C校57.50%的被訪教職工認為,學校“很重視”黨建工作;B校僅40.00%的被訪教職工認為“很重視”,還有46.00%的被訪教職工認為學校“較重視”黨建工作。在黨建宣傳方面,三校分別有78.72%、94.00%和72.50%的被訪教職工表示,黨組織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方面“宣傳到位,執行有力”。
調查發現,當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A校有60.26%的被訪學生表示“黨支部關心少,行動不積極”;B校有74.34%的被訪學生表示“黨支部有保障學生的切身權益,向黨支部反映后能積極解決問題”;C校有42.70%的被訪學生表示“黨支部主動關心,積極維護師生權益”,也有33.70%的被訪學生表示“向黨支部反映后能積極解決問題”。同時,A、C兩校被訪學生大多表示,與所在黨支部之間有“較為密切的聯系,經常能接到黨支部的指示和意見”。B校被訪學生則大多表示,只有“正常需要的聯系,有時能接到必要的黨支部指示”。
對于教職工與所在院、系黨組織之間的聯系情況,A、C兩校被訪教職工大多傾向于有十分密切或較為密切的聯系,交流較頻繁;而B校被訪教職工則更多地認為維持了正常需要的聯系(見圖2)。當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難時,三校被訪教職工大多表示,黨組織會主動關心,或在反映后能積極解決問題(見圖3)。

圖2 三校被訪教職工與所在院、系黨組織之間的聯系情況/%

圖3 三校黨組織對被訪教職工遇到困難時的關心程度/%
被訪學生都認為所在黨支部在推動學校發展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黨員素質,發揮教育管理和引導作用”“組織和發動黨員,推動業務工作”以及“管理和約束黨員,發揮監督作用”三個方面。對于黨建工作與學校發展之間的聯系,A校75.64%和B校46.02%的被訪學生認為“聯系十分密切,黨建工作有效促進了學校的發展”;B校53.10%和C校57.30%的被訪學生認為“聯系比較密切,黨建工作較好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對于黨組織與學校發展的聯系,A、C兩校被訪教職工大多認為“聯系十分密切”,B校被訪教職工則認為“聯系比較密切”。當問及民辦高校黨組織需要參加學校治理的哪些環節時,A、C兩校大部分被訪教職工的回答集中在“學校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和“學校的制度建設”;B校大部分被訪教職工的回答則集中在“學校的制度建設”和“學校的教育質量管理”。
A校75.64%的被訪學生認為黨組織成員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十分有效”,B校61.50%和C校60.67%的被訪學生則認為此作用“比較有效”。此外,A校被訪學生表示其所在黨支部的負責人能“完全投入”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而B、C兩校的被訪學生認為,黨支部負責人只是“較多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黨支部負責人參與黨建工作的情況,A校48.72%、B校83.19%和C校55.06%的被訪學生表示,負責人能“十分積極主動地參與黨建工作”。
三校大部分被訪教職工認為,黨組織成員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比較有效,能對大部分人產生影響”。C校被訪教職工大多認為,黨組織成員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十分有效”。對于黨組織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程度,三校被訪教職工大多認為,黨組織能“充分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此外,三校被訪教職工對于黨組織開展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活動的頻率,意見分歧較大(見圖4)。
教職工在參與人事管理和服務方面了解更多,因此本部分未收集學生意見。A、B、C三校各有44.68%、80.00%和57.50%的被訪教職工表示,黨組織會經常參與人事管理和服務;各有48.94%、87.76%和55.00%的被訪教職工表示,黨組織成員既擔任黨組織負責人,也負責院、系行政工作,即進行“交叉任職”。A校42.55%、B校53.06%的被訪教職工表示,黨組織在教職工招聘、考核、晉級、職稱評定、解聘以及培訓等方面能較好地發揮作用。C校57.50%的被訪教職工表示,黨組織在這些方面都充分發揮了作用。
在黨建工作創新方面,三校被訪學生都贊成學校黨建工作需依托新的模式來開展;都支持黨建工作進入“宿舍、網絡以及社團”等學生的日常活動范圍。在宿舍黨建工作方面,A校和C校被訪學生表示,所在的宿舍樓內“有黨支部和黨小組,并有黨員服務點”,B校被訪學生表示,宿舍樓內“有黨團活動室”,黨團活動室都是用作“開展黨建活動和黨組織成員開會的場所”;但C校被訪學生更多地表示,宿舍“沒有黨組織”或者“不清楚是否有黨組織”。

圖4 三校黨組織開展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活動的頻率/%
對于各校基層黨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三校被訪教職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A校被訪教職工認為,主要存在“功能發揮不到位,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的問題;B校被訪教職工認為,主要存在“傳統的層級化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的問題;C校被訪教職工認為,“部門職能交叉,結構不清晰”是基層黨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見圖5)。
對于黨組織自身建設存在的不足,各校被訪教職工所反映的情況各不相同,但從表3可以看出存在一些較明顯的不足,應給予必要的重視。而在新黨員發展方面,三校大部分被訪教職工認為發展流程“比較規范”。
總體上看,被訪者們對學校黨建工作的認可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對黨組織各方面的表現較為滿意,但認為也存在不足,以致影響了黨建工作應有的成效。
調查顯示,目前民辦高校主要通過黨課培訓、思想政治教育類活動等渠道開展黨建工作,各類主體參與黨建工作的渠道單一,黨建工作效果有待提高。A校69.23%、B校82.30%的被訪學生表示,所在黨支部“能經常開展活動但缺乏創新性”,兩校也各有半數的被訪教職工反映了同樣的情況;C校也有超過40.00%的被訪師生表達了同樣的意見。特別在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活動中,大部分被訪師生表示這些活動存在“內容空洞單一,缺乏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工作方法簡單,理論說教多于實踐”等不足。被訪學生對于參與相關活動的態度也有明顯差異:A、B、C三校各有85.90%、66.81%和76.40%的被訪學生持“積極參加”的態度;B校有23.00%的被訪學生持“應付性參加”的態度,9.73%的被訪學生持“參加,但不感興趣”的態度;A、C兩校也有被訪學生表示對此類活動興趣不足,甚至想辦法不參加。可見,這些參與渠道并沒有真正得到師生的認同,導致部分學生在參與黨建活動時出現了被動、敷衍等態度。
調查顯示,被訪師生大多認為黨組織與他們之間的聯系不甚密切,僅通過傳達指示和意見來維持正常聯系,很少主動關心他們并快速為他們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師生對黨組織的認同感。當問及如何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時,B校85.84%、C校70.79%的被訪學生認為要加強對黨組織的監督,包括“監督制度”和“各種監督渠道的開拓,如黨內監督和民主監督”;大部分被訪教職工也表示需加強黨組織的內外監督,這從側面顯示了目前對黨組織的內外監督略顯不足。聯系不密切、監督不充分,反映出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監督機制還不健全,容易導致效率低下、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調查顯示,黨建工作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制度缺乏,A校82.05%和C校61.80%的被訪學生表示“學生黨建工作缺乏日常管理和繼續教育制度”,B校70.80%和C校46.06%的被訪學生表示“缺乏系統的監督、考核和評估機制”。二是制度落實不到位,C校65.17%的被訪學生表示“有些制度規定缺乏配套措施,執行力度疲軟”;A校被訪教職工和B、C兩校的被訪學生表示,黨組織在決策時“只有特別重大的事情才會進行意見收集”,意見收集制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A校被訪教職工還表示,黨組織定期進行的民主評議和民意測驗有“形式主義”之嫌,相關制度形同虛設。制度的缺失和落實不到位難以將黨建工作規范化,從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以及師生認可度。
調查顯示,A校62.82%被訪學生認為黨組織在開展活動時的經費“不太充足”;B、C兩校則各有37.61%和58.43%的被訪學生認為活動經費“剛好滿足”;B校還有34.51%的被訪學生認為活動經費“十分不足”;A、C兩校大部分被訪教職工認為黨建活動經費“比較不充足”。這表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經費不充足、來源渠道少的情況。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在經費投入上不起決定作用,因此黨建經費保障力度較低、經費來源渠道也較狹窄。黨建經費保障力度以及數量的不充足,必然影響黨建工作的開展及其效果。
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是當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大多與隊伍素質有關,A校38.30%和B校84.00%的被訪教職工表示,在黨組織自身建設中需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黨建工作隊伍素質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對黨建工作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是民辦高校黨建歷史較短,對隊伍建設仍在探索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經驗借鑒。黨建工作隊伍素質不高直接影響黨建工作的效果及創新度,進而影響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因此必須加快黨建工作隊伍建設。
通過對當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廣州市一些民辦高校黨建工作面臨障礙。本文基于上述障礙及一些先進地區的典型經驗,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提出改進對策。
調查發現,不少被訪者希望學校的黨建工作能開拓一些新渠道,這表明黨建工作參與渠道和師生參與黨建的熱情息息相關。要提高參與者對黨建工作的認可度、激發其參與熱情,就要拓寬黨建工作參與渠道。如浙江樹人大學黨委開展的“先鋒工程”吸引了大批師生積極參與到黨建工作中來,“三重溫”“三掛牌”以及“春風行動”等別具特色的活動更是有效調動了師生的參與熱情,使黨建工作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注]章清、洪國延、時長江:《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新路子》,《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4-6頁。;上海杉達學院學生公寓中“黨員工作站”“易班”等新型黨建工作平臺的建立,使學生黨員充分發揮了模范作用,并提高了師生的參與熱情[注]《上海民辦高校第一個同步成立黨組織的學校——上海杉達學院黨委書記袁濟口述黨建實踐與探索》,2012-05-14, http://www.sandau.edu.cn/wmcj/_t28/1c/a5/c115a7333/page.psp。。這些先進經驗表明,豐富的參與渠道能有效推動黨建工作的開展。因此,黨建工作必須開拓新渠道、新手段和新平臺,以吸引師生主動參與并增強認同感。
民辦高校黨組織內部存在著部門職能交叉、結構不清晰以及傳統的層級化管理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等困境,造成基層黨組織難以發揮作用,凝聚力與戰斗力不強。究其原因,既有上級黨組織缺少對民辦高校黨組織的有力領導,也有民辦高校缺少對黨組織的監督等。因此,必須完善民辦高校黨組織的監督機制:一要完善上級黨組織對民辦高校黨組織的監督機制,定期對民辦高校黨組織工作進行檢查和評估,盡快解決問題,提升工作效率;二要完善民辦高校非黨員對黨員的監督機制,定期對校內各級黨組織開展民主評議和民意測驗,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增強師生對黨組織的滿意度;三要完善黨組織內部監督機制,建立合理高效的目標管理、考核和獎懲制度,監督黨組織內部成員的工作落實情況,優化黨組織內部結構。
有效可行的黨建工作制度,是規范化開展黨建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要及時更新現有黨建工作制度的內容,使其符合現實需要,保證黨建工作持續有效地開展;另一方面,要根據黨建工作中的問題及時建立新制度,保證黨建工作的規范。由于民辦高校各具特色,其黨建工作制度創新應結合自身特點加以完善,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可借鑒浙江樹人大學的做法,通過“先鋒工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黨建工作制度,如黨員目標管理制度、黨員“述職”制度等,“使黨的組織生活正常化、組織發展工作規范化、黨員作用發揮突出化,使黨建工作保持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的良性工作態勢”[注]宋斌:《新時期民辦高校黨組織作用發揮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203頁。。
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黨建經費來源、保障力度遠不如公辦高校,這是導致民辦高校黨建工作開展困難的原因之一,亟待健全民辦高校黨建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學校應加大對黨建工作經費的投入,并將經費列入年度預算中,保證其必要的支出。二是黨組織要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地方財政有條件的也應給予支持。如陜西“每年將民辦高校收繳黨費全部返還,并從工委本級留存黨費中不定期向民辦高校撥付黨建活動專項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辦高校黨建經費的投入[注]《創新舉措 規范管理 陜西省扎實推動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健康發展》,2018-01-23, http://www.moe.gov.cn/s78/A12/moe_2154/201801/t20180123_325363.html。。三是加強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黨組織之間的聯系。如陜西利用省內公辦高校豐富的人、財、物資源,廣泛開展公辦、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結對子”活動[注]《陜西省普通高校與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結對子”》,2015-02-11,http://www.chmsi.com.cn/index.php/Article/view?id=18。,充分發揮公辦高校的優勢,通過區域共建等方式與民辦高校實現組織聯建、資源共享,提高了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成效。
黨務干部隊伍對黨建工作的開展及其成效影響極大,因此必須加強該類群體建設,以提升黨組織成員的整體素質:一是在黨委書記的選配上必須配好配強,加強黨建工作力量;二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對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常態化的教育和培訓,并加大對其考核和獎懲力度,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人員保障;三是嚴格實施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優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黨組織樹立良好形象,使黨建工作在基層得到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