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既要向學生傳遞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尤其要關注到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脈土壤,融匯國家和民族的夢想,回應社會和時代的召喚,強化經典研讀,強化主題教學,強化活動體驗,挖掘校本資源,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路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內在的情感變得更加深沉而堅定。
關鍵詞:初中語文;家國情懷教育;策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5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46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吸取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跳出傳統教學框架,并以此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自身的悟性、個性及審美性,從家國情懷的培育中讓學生找到深刻的成長根據,讓學生增強自信,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一、以文化解讀為基礎營造家國情懷教育的情感氛圍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它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富文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以傳統文化為基因,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以儒家思想為底色,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核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
加強中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滋養道德力量,弘揚中國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奠定優秀文化基因。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語文毅然決然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因此,語文教學中,以文化解讀為基礎,傳統的文言文和古典詩詞以及經典佳作都成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解讀文本,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于家國情懷教育中,必將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營造家國情懷教育文化氛圍,能讓師生探尋到傳統文化中基礎教育的精髓,塑造語文學科文化特色,提高中學生家國情懷的文化自覺,加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教育。
二、以校本課程為依托探索家國情懷教育的資源開發
在課程領域,2001年新課改以來,國內教育領域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國學教育研究有了相當基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傳播已經由語文教師個體的責任意識和個人意愿向系統性專業性轉變。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始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方式嘗試研發了一批相關課程和簡單的教學材料。因此,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創造性理解使用教材,研究開發以博覽和通識為目的的家國情懷教育校本課程資源,根據“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學術精神,轉化和完善各種文化讀本,開發成語文家國情懷教育系列教材,該教材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微讀微學,實現博覽和通識的目的,達到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其綜合性強,以文化做根基,以實踐活動或研究性學習為依托,附“情懷卡片”“家園實踐”“鄉土獨覽”,校本教材與國家語文教材密切契合,與地方課程相連接,形成互補和完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有一定教育梯度,在自然而然的教育中培養家國情懷。
三、以主題教學為內容構建家國情懷教育的課型模式
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品格與能力,它的提出要求改變長期以來用理科學習的方式學習語文的現狀,要求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內容的新常態具體到語文學科,聚焦到核心素養,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家國情懷教育方面,我們可以探索出適應中學生的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主題學習實踐模式。將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作為“主題學習”資源,探討新課型,從思想主題、知識主題、寫作主題、文化主題四方面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關注語文學習的“三個層面”即文字、文學、文化;“三個維度”即深度、廣度、溫度,實現主題意義構建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模式。以經典誦讀、語文沙龍等學生活動為平臺創設家國情懷教育實踐路徑,把握語文主題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實踐活動,關注體系化、序列化。
總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脈土壤,探討傳統家國情懷轉向社會主義家國情懷的培育機制;借助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平臺,創新家國情懷教育方式;挖掘豐富校本資源,完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語文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從而有效地開展家國情懷的教育,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升華和培育,讓學生能夠通過積極地參與語文學習的各個環節,增強對國家的積極情感,增強對家鄉的自豪之情。
參考文獻:
[1]王春霞.初中古詩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8.
[2]易連云,毋改霞.中小學家國情懷教育初論[J].中國德育,2014(13).
[3]陸亦斌.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4).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王麗(1976.7— ),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中學語文高級,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同題論文,課題編號170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