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男
摘要:2016年3月“禁摩限電”整治行動在深圳各區展開,該政策試圖緩解由摩托車和電動車帶來的日益突出的交通安全問題和非法營運現象,但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公眾基于利益角度對此表達不滿情緒,政策推行受阻。本文通過分析新浪微博內容,了解公眾對“禁摩限電”政策的態度、關注點與態度的變化趨勢。結合數據統計的方法,發現公眾對政策的感知程度越高態度越積極;公眾態度的責任歸因分別為對政府的不信任、企業和市民尋求自身利益保護及缺少政策認知。
Abstract: In March 2016, the “Motorcycle Prohibition and Electric Bicycle Limitation” rectification campaign was launched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Shenzhen. The policy tried to alleviate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and illegal operation caused by motorcycles and electric bicycles. However, during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public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is view based on their interes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was blocke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Sina microblog and understands the attitudes, focus points and attitudes change trend of the public on the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data stat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er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policy, the more positive the attitude; the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of the public attitude is the distrust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the citizens seeking their own interests protection and the lack of policy awareness.
關鍵詞:禁摩限電政策;城市交通;微博研究;公眾態度
Key words: motorcycle prohibition and electricity limitation policy;urban traffic;microblog research;public attitude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02-0063-03
0 引言
2016年3月21日,深圳交警于官方微博上發文,稱交警部門將在全市范圍開展禁摩限電源頭治理專項集中整治行動,通報有四類駕駛行為的市民將會被拘留,分別是無證駕駛摩托車的、實行非法營運的、違規使用電動車的和“涉摩涉電”暴力抗法的,實行行政拘留或者刑事拘留。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支持城市的良好發展,保障市民交通安全,打擊非法營運,但在政策推進過程中因警方執法范圍廣、打擊力度強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由于公眾對政策接受程度不佳,該項政策并未充分考慮政策接受者的內在需求以及政策推行的基本運行規律,反而激發社會不同主體之間的內在矛盾,使得該項政策無法順利實施。
該事件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是因為此項政策影響了公眾情感、日常生活和行為傾向,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公眾通過微博由下至上表達自己的態度,從而影響政策的走向,管理者若能夠有效識別公眾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深入探究公眾態度形成的原因,通過有效的公眾溝通與參與機制,不僅使利民政策順利實施,而且能夠增進公眾理解,以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使之向民主、科學與多元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已有對于禁摩限電政策的研究與評價,劉智標(2007)和鄧非(2013)通過公共政策的周期模式和相關原理分析了廣州“禁電”政策推行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1]與政策的執行偏差及其產生的原因;而朱豐剛(2010)使用正面引導減少摩托車出行的公交優先策略進行定量分析,認為只有“禁摩”才能改善交通環境、緩解交通擁擠[2]。政策的推行成功與否不僅受政策本身性質的影響,也會受政策接受者態度的影響,通常認為公眾的態度會影響其行為,積極態度和消極態度在不同方向上影響政策的實行效果,帶來不同的社會公共成本與效益,因此通過公眾態度分析禁摩限電政策是對該政策體系評價的一種補充,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參考。
公眾態度是對社會問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受公眾利益需要的滿足程度、群體壓力、公眾的認知結構和心理定勢的影響。對熱點事件和政策進行公眾態度分析的文獻分布在鄰避設施問題、收費公路政策、黃金大米事件、環境污染、肯德基速生雞事件等,使用的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解析結構模型和微博研究為主,研究旨在通過識別公眾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構建良好的公眾參與機制,以完善政策提高公眾感知程度。
本次政策的發布源頭最先通過微博的形式予以公示,微博平臺本身具有公平、操作簡單、發布及時等特點,用戶規模十分廣泛。作為政策制定者的深圳交警及其各區警方通過官方微博實時公布政策和執法情況,同樣作為政策接收者的公眾,不受權威的限制自由發表禁摩限電話題的看法,在微博平臺上表達訴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獲得足夠的樣本數量,相比問卷調查的地域和人力局限,使用微博研究的方法能獲得政策之下不同層次主體的態度。基于此,本文使用微博研究方法識別禁摩限電政策中的公眾態度及其影響因素。
1 研究設計
1.1 樣本選擇
觀測時間在2016年3月16號至2016年5月16號這兩個月的期間內,在該時間范圍內,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進行關于“禁摩限電”關鍵詞的搜索,得到309568條微博,省略相似微博后,微博數目為1095條,通過二次整理和篩選,將與關注主題不相關的微博刪除后得到的有效微博樣本為1067條,此時我們獲得足夠多的樣本數目。
1.2 微博分類與編碼
①微博主體:即發布微博信息的主體。在本研究中,根據微博主體類型的不同,我們將微博進行觀察后得到以下五類微博主體: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媒體、公眾(普通用戶和一般認證用戶)和專家(經過認證的且相對本次禁摩限電事件有一定的話語權,或者相關研究員與學者)。
②博文態度:微博主體對“禁摩限電”所表達的態度,從宏觀上可以分為支持態度、中立態度、反對態度。本研究根據實際事件情況,通過分析公眾的態度側重,將公眾態度從客觀到非客觀的漸變過程具體分為以下六類:客觀關注類、理性質疑類、情緒宣泄類、尋求解決類、舉報類、游離型。
③感知程度與態度:感知程度是指公眾對于“禁摩限電”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認識程度,了解程度越高,對事件的認識越深入,能夠剖析產生的原因,使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編碼,由“1”到“5”依次表示感知程度遞增。
④責任歸因:則從對政府不信任、缺少政策認知、企業和市民尋求自身利益保護、對媒體不信任這四個角度進行編碼。
在編碼過程中,由兩名編碼員對微博內容共同進行總結、歸類并逐條編碼,且兩人通過討論并達成共識的方式處理編碼不一致問題,以保證每條評論唯一且不存在重復、漏編的情況。
2 微博數據分析
2.1 事件趨勢關注分析
研究中統計了每一天中發布的微博數量,以此觀察事件的關注趨勢,得到圖1。3月22號深圳交警為展開集中整治行動發布微博,引發了一定區域內各個政府機構與媒體的紛紛轉發和公眾議論,經過10天的媒體報道之后,其關注熱度呈指數式增長,當對市民的生活和快遞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時,公眾負面情緒開始積聚。在4月1號深圳交警發布預留15天的“教育緩沖期”,警方對重點企業進行摸底排查以及宣傳引導,定于4月16日起,對違規上路的電動(機動)三輪車一律查扣,應拘留的一律拘留。這標志著警方的一種讓步,也意味著公眾態度對于“禁摩限電”政策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并于4月3號達到輿論熱度最高點。隨后在4月5號李克強總理認為不能“一禁了之”,指出政府此舉是“懶政”行為,此事件在微博平臺中又激起一次小高峰,公眾認同懶政的博文遍布微博空間。接下來的10天中,事件的受關注程度開始逐漸下降,趨于穩定,在趨勢圖的尾部也會出現細小的波動,后面主要集中在對政策效果的報道上。
2.2 微博主體分析
微博主體類型一共劃分成5類,分別是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媒體、公眾和專家,微博主體數量分布。其中60%的公眾參與改話題,公眾參與程度較高;其次23%的政府機構,主要以@深圳交警以及@深圳各區交警為主,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警方也將精力投入到微博宣傳中,試圖通過不斷的報道進展來讓公眾接受制定的政策;再次是媒體占12%,對此事件的關注一直在持續,非政府機構和專家的微博數量僅3%。
2.3 公眾態度分析
公眾態度從大致上分為了支持(8%)、中立(55%)和反對(37%),持中立態度的較多,占55%;僅就反對和支持的比例來看,反對者是支持者數量的近5倍,說明有態度傾向的微博主體中多數是反對“禁摩限電”政策的。
公眾態度具體分為了六類,45%的微博主體是在客觀關注該事件的進展的,對事件理性質疑的占25%,16%為情緒宣泄,比尋求解決的微博數量多出9%,說明公眾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情緒宣泄上而非尋求解決,公眾的輿論環境不好。
公眾態度的三種宏觀類型是互斥事件,在支持、中立和反對三者之中只能選擇其一。公眾態度的六種微觀類型不是絕對的互斥事件,即客觀關注的也有可能會尋求解決,情緒宣泄的公眾也會舉報。
2.4 責任歸因分析
分析微博主題,總結歸納公眾態度產生的原因,分別是對政府的不信任、企業和市民尋求自身利益保護、缺少政策認知。
①對政府不信任:包括對政府政策制定前沒有相關民意調查,不信任政府的政策推行目的,在政策的推行過程中沒有緩沖期以及合理的執法水平和技巧,在執行完“禁摩限電”之后沒有后續措施,整體沒有民意征求,各個過程及相關敏感問題不透明化處理,增加了公眾的反對情緒。
②企業和市民尋求自身利益保護:這是阻礙政策推行的突出矛盾,作為政策的接受者,一些物流企業、快遞企業以及市民均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會激烈地表達訴求,他們無法正視政策本身的初衷,僅基于自身利益角度對政策表達不可商量的態度。
③缺少政策認知:表現為不能很好地界定“禁摩限電”政策的執行范圍,對政策本身有理解上的偏差,造成這部分的原因是公眾對事件沒有良好的感知,對于政府的公告無法判斷,公眾對于政策的認知度越低,他在態度表達中就越不能提出有利于政策改進的觀點。
2.5 微博數據交叉分析
我們得到基于不同微博主體的態度得到交叉表(如表1),數據顯示從支持率和反對率來看,公眾的反對率最高,為54.8%,支持態度的有12.23%,可見多數公眾是反對“禁摩限電”政策實行的;而政府機構保持中立態度,高達95.9%,也就是在“禁摩限電”事件中的,政府機構希望通過客觀報道和關注,以求能夠引導公眾了解政策本身和執行進展;在非政府機構、媒體和專家主體中,多數持中立態度。從態度側重上來說,公眾態度側重較為多元,持理性質疑態度的占比例最高,為34.79%,情感宣泄的也不在少數為24.28%,說明公眾的情緒化因素較多;在政府主體中96.00%為客觀關注,非政府機構中也是客觀關注的較多,為50.00%;專家主體中最多的是保持理性質疑的,為37.84%。從微博類型上來看,公眾有91.30%是評論型的,在所有微博主體中最多的,說明公眾通過微博表單自己主觀看法,在平臺中理性質疑政策的合理合法化,同時宣泄情感,而媒體和政府機構能夠發揮各自的社會作用,在微博中傳遞有用消息,保持公眾一定的知情度。驗證微博主體間的態度差異,對每個主體的態度進行卡方檢驗,經檢驗,卡方=349.634,P=0.000,表明不同微博主體之間的態度有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