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在TVB的很多現代劇中,女性形象是特殊的存在。比如《珠光寶氣》《女人不易做》《女人俱樂部》《不懂撒嬌的女人》等電視劇是典型的女人戲,女性形象是這些電視劇中絕對的靈魂主角。甚至在一些刑偵局中,女性也以和大多男性一樣果敢、干練的姿態出現在熒屏上,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經趕超男性形象。
“社會性別文化相關研究提出,社會普遍存在對男女兩性在性別氣質方面的刻板成見心理傾向,認為在情感上,男理性,女浪漫;在性格特征上,男勇敢,女脆弱膽小;在判斷事物時,男有主見,女無主見。然而,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每個個體都存在著無意識的或較少意識的異性人格。這一理論從人格完善的角度出發指出了社會性別刻板模式對人格的分裂。雙性共生理論完全動搖了所謂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刻板分類。”①
根據雙性共生理論,TVB現代劇中塑造的一部分女性形象,兼具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質,突破了傳統的性別觀念中原有的女性角色形象,有很多新的變化,并且逐漸固化,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女性人物形象,她們的身上折射出新女性主義光芒。新女性主義思潮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在該理論思潮的探討中,除了傳統女性主義要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使婦女獲得充分自由和全面的發展之外,更加強調差異的平等與自由,探尋女性受壓迫的文化根源,甚至是以男女和諧共生,建設一個頗具人性光彩和人情味的文明社會作為價值目標。②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TVB現代劇中的很多女性形象稱為新女性形象。
TVB現代劇中的新女性形象,往往具備這樣的特征:首先,她們能夠勝任男人的工作,和男人在社會公眾語境中擁有同樣的話語權;其次,她們還要在家中肩挑一切責任(養家、輔導孩子、照顧公婆等)。在如今仍然是男權文化的泛語境中,新女性只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掙脫男權桎梏,本質上仍是受虐主體。
TVB現代劇中的女性形象無論出身階層怎樣,大多擁有獨立的工作和生活。TVB塑造出的她們不依附于男人,有著極強的職業理想。她們和男人身處同樣的職場,同樣面臨升職、供樓、養家等重擔,依然是世俗男女關系下的女人形象。在警察、飛虎隊隊員、消防人員、醫生、律師、企業醫生等各種職業形象中,對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數。《怒火街頭1》中,同為精英律師的王思苦(女)和羅力亞,一開始就被設置為水火不相容、二元對立的兩個角色。而本質上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同為非常優秀的大狀,出身草根,熱血助人,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躍身成為香港有名的大狀后,在名利和良心的天平中,兩人逐漸失衡并且自我救贖。王思苦這個女性形象的設置,從其名字的來源、家庭出身、鮮明的性格特征都滲透出港式人物形象編排的風格,極具代表性。草根的出身,是王思苦瘋狂追求名利的內在動因。王思苦需要照顧家人,她必須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獲得精英身份的認同和自我滿足,來對抗一切和自我價值實現不同的人和物。堅定的人生信條,不輸于男性的理性和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使王思苦的人物形象極其豐滿,所以在當年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中,《怒火街頭1》中的王思苦獲得了“我最喜愛的電視女角色”獎項。在下一年中播出的《怒火街頭2》,王思苦不僅繼續秉承自己的人生信條而且收獲了圓滿的愛情。在TVB很多劇中,類似的精英女性形象設置不在少數,如《飛虎2》中天資極高且富有正義感的女飛虎隊員鐘韋恩,有著男孩造型及性格的女飛虎隊員蘇文強;《法證先鋒3》中的精明果斷的女法醫鐘學心,樂觀并且有領袖才能的高級女督察凌倩兒;《仁心解碼2》中看似柔弱的美麗女法醫卓慧翹,做起事來有著超乎男人的理智、原則,聰明能干且獨立冷靜,有柔美外表卻內心向往自由,排斥傳統婚姻。
出現在TVB現代劇中的女性形象還有一些原本就是家庭主婦,具備中國傳統女性的溫柔賢淑等典型特征,因照顧家庭等原因放棄了工作的機會。但是女人放棄工作往往意味著失去自我,和社會脫節,更加劇了和丈夫的情感危機,使得犧牲自我換來的穩定家庭關系危機四伏,作為女人和社會人的話語空間逐一喪失。《怒火街頭1》中的第五婷是典型的香港師奶形象,勤儉持家,照顧公婆,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家庭關系中一味付出,自己丈夫出軌也曾試圖容忍,完全失去家庭收入后也不愿意接受綜援,人物形象極為飽滿。她在工作中受剝削,在家庭中被欺騙利用,直到受到力亞(男主人公)、家富、佐治(后追求第五婷)等幾位男士的鼎力相助,才從家庭主婦蛻變為法律文員,重獲新生。相同的人物形象設置,在《果欄中的江湖大嫂》中也有體現。過氣豪門女明星夢露、小學教師樂怡、小狼女玉敏,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中安穩地生活,但陰差陽錯,劇中三位性格、身份迥異的女性不得已要回到男人世界的果欄中,一系列的嬉笑對抗之后,最終在大汗淋漓的“男人味”中站穩腳步,成為了逆流而上的“江湖大嫂”。
TVB地面電視頻道在香港享有超過80%的觀眾份額,本土受眾群龐大,一直以來,其在節目制作內容的選擇上都非常注重本土化呈現。香港的本土化特征,除了世俗化、市井化的文化內涵,其獨特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也必然包含精英文化。但其實在香港本土文化范式中,并沒有嚴格的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之分。香港本土社會基本保存了一個完整的、自為的、世俗的、市井化的生存空間,這為創作提供了自由,但觀眾最終看到的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似乎始終都處在一個無法跳脫的困難情境之中,這是戲劇創作中建構豐滿人物形象的先決條件之一。在這種特殊的雙重影響下,TVB現代劇中的大多數女性形象的共性是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愿成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家庭、事業、西方開放的思潮、根深蒂固的中國女性的傳統心理往往成為她們的主體意識發生質變的契機。
近幾年,能夠引發熱論的現象級TVB現代劇幾乎沒有再出現過,這和TVB受眾嬗變及整體制作能力疲軟有直接關系。
TVB早些年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粉絲,一方面是因為香港本土的特殊文化,TVB擁有成熟的劇作模式,可以將香港獨特的文化巧妙滲透進作品中。但是隨著香港回歸及港澳游的興起,內地和港澳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往來頻繁,香港的大街小巷及生活方式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不再具有神秘感,而且隨著收視渠道的多樣化,大量的影視作品井噴式涌現,美劇、韓劇、日劇甚至泰劇都分化了受眾。再加之近幾年優秀的TVB演員北上發展,觀眾眼中的TVB變味了,港劇于他們而言不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于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化,移動短視頻、網絡直播成為新的爆款娛樂形態,使得原本忠實的女性受眾開始嘗試更為輕松、碎片化的視覺享受。
觀眾對TVB不買賬,除了優秀演員的流失,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整體制作能力的疲軟,尤其體現在編劇和特效兩方面。
1.編劇
《陀槍師姐》《鑒證實錄》《怒火街頭》等現象級的現代劇及豐滿的新女性人物形象不復存在。就目前的劇集播出評價來看,大多數非本土觀眾依然關注TVB的劇集,只因一種特殊的港片情懷。
TVB的行業劇曾經是電視劇業界的標桿,嫻熟的敘事策略、激烈的矛盾沖突、快節奏的呈現方式,塑造出一個個飽滿而有層次的人物形象,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沉迷于編劇和導演營造的虛擬世界,人類本能的窺探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窺盡各行各業人們精彩的戲劇人生。但近幾年,TVB似乎已拍盡各行各業,開始嘗試各種鬼靈精怪外星人,穿越題材也屢有出現,比如《情逆三世緣》,但是情節邏輯一直被人詬病。集齊十位編劇的《夸世代》,雖然劇情一再峰回路轉,編劇極力夸張的劇情使得片子的喜劇效果也不錯,但是從不如預期的收視率來看,觀眾對這種自黑模式的夸張畫風明顯并不買賬,根本原因還是對于不知所云、零碎、敘事混亂的劇情的失望。失去港味的、缺乏情節邏輯的TVB劇集,無論再怎么請昔日港星回巢、創新題材似乎也彌補不了劇本之殤。
2.特效
TVB現代劇的取景一般有著固有的模式,被認為是港味的主要體現方式之一,雖然內景多為棚景,但外景多為實景實拍,熟悉的街景、熟悉的別墅會在不同的電視劇中出現,因此近幾年多輾轉世界各地選擇有特色外景進行實拍,力求保證演員在沒有完全清場的環境中拍攝,使得觀眾的觀影感受愈加真實。而一直被觀眾嘲諷的“五毛錢”特效,主要體現在TVB對新題材的嘗試中,比如穿越和靈異題材電視劇。《降魔的》中單調雷同的特技表現形式,多次挑戰觀眾的視覺感官,劇中女妖莉莉和石敢當使用的法術,除了顏色的區別,看起來就像是各種顏色的電流匯集在一起一樣,視覺效果看起來和十幾年前并無很大差異,挑戰了觀眾已悄然增長的審美力。
如今TVB整體制作能力疲軟,固然也和經濟大環境有一定關系,但在追求新奇特的道路上劍走偏鋒,忽視敘事要素才是根本原因。如《不懂撒嬌的女人》敘事的失敗及刻畫女主人公凌敏等新女性形象又用力過猛,導致敘事線冗長多余,因此,塑造經典的新女性人物形象對于現在的TVB而言似乎已成為奢望。
TVB現代劇不必過多承擔意識形態的責任,不刻意挖掘深刻文化意蘊,很輕松地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曾經因為塑造了眾多的追求平等與自由的新女性形象,表達女性對自我的認知和探尋而受到粉絲熱捧。但細細解讀,這些被塑造出來的女性形象的社會價值依然受到男權的主導,她們在家庭、情感上的成功似乎遠大于事業上的成功,在傳統文化和性別政治的雙重影響下,仍被困于男權社會的牢籠。在如今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大眾傳媒依然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劇又是廣大觀眾打開熒屏看世界最直接的通道,理應用藝術化的手法呈現真正跳脫世俗、追求自我的新女性形象,重釋仁、義、禮、智、信,這才是包容的現代社會理應表達的生活范式和文化范式。

注釋:
①胡玲.TVB“女人戲”中女性形象的建構和取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22.
②楊鳳.新女性主義思潮的價值意義和理論困境[J].學術論壇,2009(4).